时事经纬
17-02-13
美"重返亚洲"政策让中国不安
美国"重返亚洲"的外交政策旨在制衡中国对亚洲地区的影响。然而,这一政策迄今为止没有为亚洲地区带来多少安宁,反而激起了不少不安。
直至本世纪头几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方针仍然是"接触"。就连1989年的天安门广场事件以及冷战的结束,都未能令美国改变这一方针。其背后的逻辑在于,美国希望,如果将中国带入国际社会,这个国家可能会"变得更像美国"。
哈佛大学教授Joseph Nye认为,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采取了一种"融合但筑篱"(integrate but hedge)的战略,它与如今的重返亚洲政策类似。奈的说法或许没错,但当时没有一个美国官员公开提到这种战略。
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突然发现,中国变得更加自信了,或者说,在许多美国人眼中,中国变得更加傲慢了。中国政府曾学习美国的制度,中国的代表过去在国际会议上往往不发一言。但在这次危机后,中国开始向美国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您为什么会犯错?"一些中国人甚至开始公开谈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政府的军费开支增长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从所有这些动向中看到了一点:中国正变得越来越不像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思想并不新——如果不是因为发生了9/11袭击事件,小布什政府或许会实施同样的政策,但美国发现中国变得更加自信,这无疑令美国加快了将这项政策付诸实施的步伐。
重返亚洲政策的目的之一,恐怕是防止中国对其邻国进行军事侵犯。不过,应该注意,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军费开支是以名义值计算,而中国经济的名义增长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对普通中国人而言,这种政策再次凸显出美国本质上是一个任意扩张自己势力的霸权主义国家,并印证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秉持的一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如果说重返亚洲政策对中国有任何影响,那肯定是促使中国政府加快了军事建设的速度。
美国人喜欢说,美国重返亚洲是针对中国在南海和东海部分海岛和珊瑚礁提出更强硬的领土主张而做出的回应。知情的中国人将不会认同这一观点。但不管中美动作孰因孰果,呈现给世人的结果是,美国重返亚洲加剧了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中国的邻国把美国的动作视为对它们的鼓励;同时,这也迫使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本该是美国重返亚洲过程中更有建设意义的方面。但即使在这方面,美国令中国感到更多的是怀疑,而不是好意。TPP的构想是,由具有类似思维的国家,达成一项"白金级"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该构想的出台,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的低效率感到不满,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白宫采取了同时取悦左右两派的政治策略——该协定扩大了自由贸易,所以共和党人感到满意;但它同时要求成员国满足一定的劳工、环保甚至人权标准,所以民主党人也感到满意。
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TPP是美国为把中国排除在外而故意采取的措施之一。一方面,中国在中期内无法达到加入该协定的条件。另一方面,TPP将不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收益,而这正是因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将不会加入该协定。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未参与TPP的设计过程。对中国而言,TPP是一个完全按美国人意志而创立的俱乐部;中国可以敲门要求加入,但也可能遭到拒绝。10年前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这不算问题。但如今,中国有着不同的想法:对于自己没有主动权的事物,中国已不愿意接受。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全部历史,就在于争取与其他世界列强平等的地位。如今,中国领导人与中国民众愈发强烈地感觉到这一天正在到来。但现有的强大势力——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可能对于平等有着不同的观念。对于它们而言,中国只有完成彻底的政治与社会转型之后,才会被视为"我们中的一员"。这种观念上的分歧,将成为未来多年里中国与现有大国之间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根源。
中日交恶日本损失更大
在二十国集团(G20)任意两个国家之间,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是最严重的、互信是最薄弱的。这对中国当然不利,但对日本更加不利。日本的贸易伙伴不如中国多元化,日本经济的活力和日本一些最大型企业的健康仍然严重依赖中国消费市场。
日本政府去年年中宣布对东海尖阁诸岛实行国有化,此举毫无意外地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反日浪潮,仅去年9月一个月,丰田和本田在华销量就同比分别下跌 49%和41%。
这一事件还给新上台的日本政府带来了另一个警示:它必须在亚洲其他地区缔结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冲"押注对华贸易的风险。安倍政府高官今年年初访问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文莱和缅甸,这是明智之举。另外,正如韩国如今与美国、欧盟和东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一样,日本也必须将贸易关系拓展到更远的地区。参加"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
但这还不够。与中国改善关系已变得势在必行。近来,日本派遣战斗机向中国非军方飞机实施恫吓,阻止这些飞机接近争议岛屿。中国也派遣了自己的战斗机对日方进行"监视"。尽管这种虚张声势的活动对中日两国和整个地区都非常不利,但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日本经济。
安倍晋三希望扩大美日间的安保联系,然而如果中日摩擦加剧损害日本企业利益,美国政府也将无法提供保护——对于日本的未来而言,这一威胁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带来的任何威胁都大。另外,美国也必须维护自身与中国的关系。
为巩固民众的支持,日本新当选的自民党政府意图以强硬的对华言行投射力量。日本民众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人要求政府展现这种强硬立场。然而,日本人民最希望他们选出的领导人做到的,是令日本经济重新返回有活力、持续增长的轨道,出于这个原因,与中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投射力量"方式是通过振兴经济,在实质上增强日本的国力,而不是炫耀武力。
因此,日本应竭力重建与中国之间的信任,这并不是说要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而是说日本应同意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这一争端在今年是解决不了的。最好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恢复两国关系上,这样可以增强两国的经济实力,借此增强两国政府在国内的威信。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正如日俄间的领土争端偶尔仍会引发紧张局势,日中之间可能也会发生各种事件,考验两国领导人的耐心和智慧。然而,克制、有技巧地处理这些问题,可能会有助于两国领导人加快建立互信。比起日俄之间的问题,中日之间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这部分是因为中日关系在历史上糟糕得多,还因为两国政府的新领导人都刚刚接任,他们急于寻找提高民众支持率的捷径。然而,对于日本的未来来说,这一任务更加困难,并不意味着它不够重要。
另外,日本领导人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使局势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首先,日本领导人知道,有些举动会加剧东亚的紧张局势。比如参拜靖国神社,这个有争议的战争纪念馆始终是引起中国愤怒的源头之一。日本政府至少应避免采取那些破坏两国政府间互信的举动,从而为两国间的争端降温。
为了搁置岛屿争端,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他方面,安倍晋三至少可以承认存在主权争议。在承认中日之间存在边界争端的同时,他没必要在日本的领土声明上作任何让步。更有建设性的做法是,他可以提出一个计划,将钓鱼岛周围的捕鱼权开放给中国和台湾的渔民,还可以就东海油气资源的联合开发展开谈判。
采取以上步骤都需付出政治代价,但是对于一个六年换了七任首相的国家来说,恢复经济活力是重中之重。如果日本领导人总是与中国发生对抗,这一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