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说 明
广 告
免费下载
联络我们

1112 新闻档案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13 14 15

1012 新闻档案
01 02 03 04 05 07 08 0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强烈推荐

The Rose_by乱

我的祖国_by菱角

摄影

悉尼之春1

悉尼之春2

悉尼之春3

悉尼之春4

悉尼之春5

悉尼之春6

图片新闻

悉尼社区叙利亚人示威支持阿萨德

热爱孔夫子

荐读

中国政改前景

为中国出谋划策

政府的边界

呼唤真正的市场

接过历史接力棒

时事经纬

15-11-12

呼唤真正的市场

有人问我: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不是亮点?怎么看?

我说这不是新意。差不多十年前,大约在2004年,国家就提出"平等准入、公平待遇" 原则,对"非公经济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非公经济36条");2010年,国家又明确鼓励非公经济投资"医疗、教育、交通、水利、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再到这次十八大,中央的态度一直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就是要大力支持非公经济,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虽然中央的态度明确,政策清晰,但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在非公经济中,民营企业是主体,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是主体,但目前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境堪忧。

民营中小企业的困难,集中表现为创业难、发展难,寿命短。

创业难

这十年来,国有经济越来越强势,但民营经济却不断在萎缩。如果把市场比作战场的话,国有经济就是正规军,民营经济则是游击队,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如活在夹缝中,很不容易。有的中小企业因为证照不全,活得像贼,东躲西藏,偷偷摸摸,而且"偷税漏税"、"假冒伪劣"的帽子一直罩在他们头上。可以说95%以上的民企都处于一种非法生存状态,比如说大午集团快30年了,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执行国家规定的双休日、法定假期,以及法定假日加班的双薪、三薪的制度?我觉得几乎95%的民企都不会执行这些法规。实际上能够享受这些政策的,都是国企人员、外资企业或者公务员,因为我们很多中小企业连工资都很难保证,怎么能实行五天工作制,怎么能享受这些假期呢?从这一点来看,说95%的民企都是非法生存并不为过。

许多民企被执法部门以"非法集资"、"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等名义扫荡,"非法"成了民营经济的专用词,或是中小企业的代用词。国企有这些"非法"吗?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国企就是政府的"亲生子",而民企是"私生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是自然的,逢年过节进贡上香是应该的。

民企的创业难,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证照办理。虽然1990年代以后,政府搞依法治国,各个部门也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但很多民营企业仍很怵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办证照、跑路子、找关系之中。

发展难

现在有些民营企业家看起来很风光,开着奔驰、宝马,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其实在目前体制下,很多企业家们内心很煎熬。他们常常为几十万、甚至几万块钱而发愁,为什么?因为企业的利润常常不足以支撑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企业难以融资,去借高利贷,结果企业会深陷泥潭,所有的利润都不够还高利贷的利息。在民间,20%利率的高利贷都是低的,可是企业的利润率往往只有10%左右,一些种植养殖企业,利润甚至只有5%,即使是还正常的银行贷款后,企业都很难支付工资、利息、社保和税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还何谈发展?

媒体曾经梳理了近些年来自杀或者被判刑的十来位民营企业家,也包括最近的吴英。他们都曾是亿万富豪,都曾风光无限,但通过这些人的案例,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多么险恶。

民营企业的发展难,主要是土地和金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老大难的问题了。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一是金融,二是土地,三是劳动力。劳动力是跟随金融和土地走的。可是现在国家对金融是垄断的,国有银行与民营中小企业不对等,民营企业得不到国有银行的支持,正常的民间借贷或民企融资又被作为"非法融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来打击,让无数民营企业家栽倒在这个雷区。

现在虽然表面上开放了村镇银行,但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甚至是唯一股东仍然是国有银行,这样的股权结构导致民间资本无法参与,而且现在的村镇银行经营偏离了初衷,热衷走"设机构、铺摊子",依靠大企业、大储户,民营中小企业依然得不到金融支持,没有切实可行的融资渠道。

至于获取土地资源,难度就更大。民营企业办不下来土地证是个普遍问题。成都市工商联曾经对216家有融资需求并反映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其中明确是因为"土地证"原因融资困难的企业有125家,占57.9%。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造成众多民营企业不能取得土地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或没有土地指标,或土地费用被挪用,具体原因极为复杂。但在我所知的案例中,因地方政府原因而无法取得土地证的情况,比例高达90%以上。

长期以来,中国对农村的土地实行"三不变"政策,即土地的性质不变、土地的用途不变、土地的承包权益人不变。土地性质不变,就是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简单地说,就是张庄的地不能变成李庄的地,而李庄的地也不能变成张庄的地,把土地固化在一个集体组织里,不能流转;土地的用途不变,就是土地原来干什么就永远干什么。集体没有权力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仅土地的用途不能改变,连土地的权益人都不能改变。什么是权益人?如果发包方是村集体,承包方是村民,如果村民转包给另一个人,这个人只能叫"使用人",不叫"使用权人"。这就更加限制了农村土地的盘活。农村土地"三不变"的政策,让民营企业在农村几乎无法生存,即使办起了企业,也会随时因为土地问题被界定为非法状态。

上述原因造成了近十年来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再加上铁路、公路、石油、能源,电信、金融、教育、医疗等国有企业垄断的这些产业长期实质性禁止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只能蜷缩在吃、穿、生活用品等领域徘徊,并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使有几个高端的民企身在垄断产业,如果深究起来,也能发现这些企业其实都是国有企业改制后发展为民企的,并不是纯正的民营企业。

寿命短

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的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根据我的经验,这一数字基本客观。这突出反映了民企生存之艰难。当然,民企寿命短,可能是资金、生产技术、信息管理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无可否认,寿命短跟民企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民企寿命短,对整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破坏极大。

国外的中小企业,比如日本,平均寿命高达30年,美国是40年,上百年的企业也很多。这样的企业重视研发和品牌,也注重企业传承。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寿命短,企业家没有动力进行上述长远的发展规划,只重视短期盈利,由此衍生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和不良企业。即使个别企业家有操守,保证产品质量,但也绝不会在技术上进行正常投入,企业会一直在产业链低端徘徊。

要想解决民企寿命短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我认为最主要有两点:

一是产权制度。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中国的非公经济36条虽然从法律意义上明确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但在操作中,"民企种树,政府摘桃"的现象仍旧很多,这使得民企创业者缺乏安全感。

二是政府的服务功能不足。民企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经验欠缺、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信息不畅、市场垄断等问题,企业本身很难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政府的参与、支持和引导。只有政府服务到位,创造了良性的、宽松的市场环境,民企才能健康、长久发展,才能让民营经济成为道德经济、品牌经济和信誉经济。

民营企业创业难、发展难、寿命短,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仍非市场经济,而是"穿着计划经济的鞋,走市场经济的路",政府重在"管制",而不是"治理",政府仍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中国现在所有的管理部门,比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土地局、工商管理局、技术监督局,基本上还是30年以前的管理体制,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鞋。

过去30年来,中国虽然一再宣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结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经济市场",是"政府的经济","百姓的市场"。在这样的体制下,想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部门利益的关系,各个管理部门仍然会利用自己手中的部门法,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油价、气价、水价、电价、地价、房价还是会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土地、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开放似乎仍旧遥遥无期。

民营企业呼唤市场经济,期盼政府创造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经济政策一视同仁,脱下计划经济管制的鞋,消除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部门法规,真正让企业自由平等竞争,非公经济、民营经济才能破除万马齐喑的现状,重现万马奔腾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