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19-07-13
叙利亚战事逆转,阿萨德势力回升
在最近几周里,反对派武装相互间的残杀越来越凶狠,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并且正在疏远那些他们号称要解放的公民。与此同时,美国和其他曾要求阿萨德下台的西方国家,更不愿意为反对派武装提供它们急需的武器。
很少有人会认为阿萨德能够重新确立他在整个叙利亚的权威,然而甚至连他最坚定的敌人也承认,他现在的地位是几个月以来最稳固的。阿萨德凭借着韧性,已经在叙利亚中部打造了一个残存国家,并得到俄罗斯、伊朗和真主党(Hezbollah)的坚定支持,他的韧性也意味着,他和他的支持者可能将继续一点点蚕食四分五裂的反政府运动。
内战已经令这个国家四分五裂,各种武装团体控制着不同的地区。政府仍然控制着首都,并且一直在巩固它对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控制。反对派武装掌握着该国北部和东部的大片土地,然而它们完全谈不上团结一致,各路民兵组织争夺资源,实施它们各自的法律,有时甚至把枪口对准对方。叙利亚最大的少数民族库尔德人控制着他们自己的地区,并经常通过战斗把反对派武装挡在门外。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叙利亚问题专家安德鲁·J·泰布勒称,总体上,叙利亚人口中约60%生活在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而反对派武装实际控制着全部领土的60%到70%。他说,这是因为反对派在人口较少的农村地区最为强悍。
然而几个月来令这个国家陷入分裂的僵持局面已开始转变,在盟友们的持续支持之下,阿萨德的军队夺回了一些反对派占领的土地,并减轻了首都的压力。
随着努斯拉阵线和伊拉克与叙利亚伊斯兰国度等与基地组织关联的组织崛起,反阿萨德运动更加分崩离析,一些叙利亚武装分子憎恶那些国际圣战分子,因为那些人的行动有着自己的目的。
美国和它的西方盟国曾要求阿萨德下台,并考虑过为一些反对派组织提供武器。欧盟也解除了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反对派组织原指望,这样它们就会开始得到武器供应。
但是反对派表示,到目前为止,一件武器都没运到。
几个月前,当大马士革郊区的反政府武装时常向市中心开炮时,阿萨德显得很担忧。但是政府军已拿下了古塞尔,并将反政府势力进一步赶离首都大马士革。
埃及过渡总统承诺将为保护国家安全战斗到底
在埃及被罢黜的前总统穆尔西的支持者即将在周五发起新的大规模示威前夕,埃及过渡政府总统曼苏尔周四晚间发表电视讲话,承诺将坚定维护国家安全,直到战斗到最终。这是曼苏尔担任埃及过渡政府总统以来首次公开讲话。
曼苏尔表示,埃及正处于历史关键时刻,而一些人却试图将国家带入未知之境地,他承诺说,“我们将为保护国家的安全而战斗到底。我们将保卫这场革命。”
在周四的讲话中,曼苏尔强调新组建的埃及过渡政府实现“和解和公正”的意愿涉及到每一个埃及人。
穆斯林兄弟会始终拒绝承认过渡政府,拒绝与之对话,表示将会继续争取恢复穆尔西总统职务的努力。该组织号召在周五穆斯林祈祷日之际举行新的示威,而与此同时,埃及反对穆尔西的组织也表示将在周五举行集会。
美拟增加反弹道导弹以应对朝攻击
美国国防副部长詹姆斯•米勒17日表示,为应对北韩的威胁加大,正在研究把地面发射反弹道导弹增加到44枚的方案。
目前,美国陆基拦截导弹分别在阿拉斯加基地和加利福尼亚基地部署26枚和4枚等,在西海岸共部署30枚。
拜登:朝美对话前提是朝鲜真心愿意协商
拜登18日说,目前朝鲜要求重启朝美对话,但这样的情况以前也有过。
拜登说我们为朝美对话已做好准备。但只有朝鲜做好参加谈判的准备,才能开展对话。拜登说,我们不再接受朝鲜助长危机并要求赔偿的故态。以前他们如愿以偿后,又发起挑衅并进行核开发。拜登还说,朝鲜能够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实现和平与繁荣,但必须废除核武器。很明确朝鲜要做出何种选择。
拜登说,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有意落实国际义务,我们都能进行对话,缅甸也是如此。
日中对立难消 日本对华外交恐陷持久战
日本外交正处在十字路口,陷入了有可能在尖阁诸岛(钓鱼岛)附近与中国发生偶发性冲突的险境。
随着美中两国明显靠近,日本可能还要调整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如何与这两个大国相处可谓是日本外交绕不过的课题。
针对中国媒体上谴责日本将甲午战争时窃取的岛屿当作自国领土是军国主义表现的言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今夏参院选举公告发布后的电视节目中称,即便中方在尖阁问题上试图利用历史问题使日本让步也不打算妥协。
安倍的对华强硬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国内网友们纷纷对其表示赞赏,发出“支持安倍!”等帖子。中国国内的厌日情绪随之进一步蔓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再三指出日方应正视侵略历史。
中日两国间的实质性分歧在于日方采取不存在主权争议的立场,而中方则要求日方承认争议,并为此反复进入尖阁附近、进行军事威慑并拒绝双边首脑会谈。
日本防卫省消息人士指出,日本要想坚持彻底对抗,“就要具备可以制止中国行使实力的威慑力”。但这需要增加国防开支,恐将导致原已陷入窘境的财政雪上加霜,国际社会也将谴责日方造成紧张升级。
如果承认存在主权争议,日本则不得不出面展开领土谈判,恐将出现双方“共同管辖”尖阁的局面,从而使与日本陷入领土争端的俄罗斯和韩国认为“日本会在强势之下屈服”。
为了实现日中政治对话,有关方面正在进行幕后交涉。而正如圈内消息人士所言,从现实情况来看两国 “因担心被国内批成对外软弱而不能做出让步”。
对于能否在维护主权的同时改善双边关系,日本外务省高官表示问题找不到突破口,对华外交将陷入持久战。
民调:自民党在年轻人中人气高
日本参议院选举将于7月21日进行投开票。目前选举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于16、17日两天通过电话实施了全国民意调查,并结合采访信息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1)自民党继续保持着选举初期的势头,此次选举后自民党现有34个议席将倍增,加上同样势头强劲的公明党,对于执政党(自民党和公明党)来说,过半数(122)的参议院议席已是囊中之物;(2)民主党在大城市的候选人也形势严峻,甚至有可能创下建党以来最低议席数——跌破20席;(3)日本维新会和众人之党一时还不见大的起色;(4)共产党在小选区获得议席的可能性增强……
过去自民党在老龄层选民中支持率较高。在2001年的调查中,投票给自民党的人中,超过5成是60岁以上的选民,而20至59岁的占4成。然而此次,20至29岁的选民中投票给自民党投票的占54%,30至39岁的占55%,70岁以上的超过52%,比率均有所上升。40至49岁的也有52%。此外,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中投票给自民党的人增长得更为明显。
这种变化,似乎与人们对安倍经济政策的看法有关。
与选举形势调查配合实施的民意调查显示,对关于安倍首相的经济政策,年龄层越低回答“期待”的人的比例越高。这与青年和中年人投票给自民党的趋势相吻合。
《朝日新闻》中国微博帐号被删引争议
《朝日新闻》周四报道,该报在中国开设的所有微博帐号,从7月16日起已经无法登陆。
近年来,有不少外国媒体都纷纷在中国微博平台上开设帐户并发布新闻,包括英国通讯社路透社旗下的路透中文网、《金融时报》旗下的FT中文网、美国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等,而这些微博帐号目前也仍然运作正常。
不过,去年,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正式推出其网站前夕也在中国各大网站开设了微博帐号,但不久均被删除。随后,由于《纽约时报》发表了有关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家族私人财富的报道,《纽约时报》的英文和中文网站也遭到中国官方屏蔽,至今仍没有恢复向中国网民开放。
英国将审查华为在英网络安全评估中心
英国政府周四表示,将对华为在英国的网络安全评估中心进行审查,以确保对英国电讯网络的保护措施已经到位。
此前,英国议会情报与安全委员会表示,英国政府在没有充分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听任华为发展成为英国电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做法导致英国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和政府资助的间谍活动的冲击。
情报与安全委员会在报告中称,对华为的大部分担忧都和该公司的政府背景有关。
报告指出,在英国发生的有政府资助的网络攻击事件中,中国政府是主要的嫌疑人之一。报告没有提供细节,但情报与安全委员会2010-2011年度的报告显示,网络攻击的目标是英国政府以及企业。
目前美国已基本禁止华为向主要电信运营商出售设备,主要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认为,华为在美国的业务已经威胁到了国家安全。
英国情报与安全委员会主要担心的是华为2010年在英国成立的网络安全评估中心,这家机构当初由华为出资设立并由其一手运营,这一点让委员会尤其担心。这家评估中心的主要职能是监控华为可能给英国国家安全带来的风险。
该委员会称,这种自我监督机制不太可能提供英国所需的安全防范级别,因此强烈建议将网络安全评估中心的工作人员换成政府安全人员。
中美之间好感下降,不信任增强
皮尤全球调查周四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明显地不如两年前那么好,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也在变差,这标志着在公共舆论层面,中美两国正日渐疏远。
调查显示,自2011年以来,美国人对中国的赞同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降至37%,这是中国在世界各地得到的最低赞同率。而中国人对美国的反感率增加了9个百分点,上升到53%。
皮尤国际经济态度中心主任布鲁斯·斯托克斯表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深度怀疑所反映的,是长期以来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的担忧,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但人们担心中国给美国脆弱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带来威胁。
但是中国的意见领袖,以及熟悉美国的中国人,对中国不断变差的形象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不仅局限于纯粹的经济原因。
他们提出,中国把自己描绘成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重新拾起信心的富强大国,这种姿态在美国和欧洲看来似乎是一种威胁。有些人把原因归于美国新闻媒体,称其对中国的报道一贯地负面。他们说,中国突然对某些邻国(包括日本)发怒,可能也是产生这种不安的原因。
他们说,特别是在美国,中国人引人注目地展示个人财富,让人产生反感。他们说,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品牌的资产也正在引起恐慌。
他们说,另一个引起美国人怨愤的原因是,中国精英阶层将自己的孩子送进美国顶尖中学和大学,在某些情况下,这会将那些不那么富有的美国申请者挤出去。
总的来说,美国在世界上的受欢迎程度高于中国,美国受欢迎程度的中位值是63%,中国的是50%。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美国比中国更尊重公民的个人自由,绝大多数来自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自由在中国被忽视。
中国在非洲最受欢迎,赞同率为72%,接下来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赞同率为58%。中国在欧洲的赞同率为43%。
中纪委称正在处理针对华润集团的举报
王文志的举报微博在星期四上午重又出现。
中国官方《人民网》报道,中纪委证实收到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等高层涉嫌渎职贪腐的举报,正按程序处理,呼吁外界耐心等待。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首席记者王文志周三(17日)在微博实名举报,宋林等华润高层以高价收购山西金业煤矿存在严重违规操作,令数十亿国有资产流失,涉嫌渎职甚至巨额贪腐行为。
18日中午在王文志的新浪微博看到他在星期三凌晨发布的举报宋林的长微博,以及7月5日发布的转发《经济参考报》上他有关调查报道的微博。
这两条微博星期三先后从王文志的个人微博消失。
王文志透露,发布实名举报微博的当天上午他接到两个未显示号码的匿名电话,“他们也叫我注意安全,但语气很不友好。我相信他们不是我的朋友”。
王文志对记者说,他还掌握其他证据,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公布。
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考虑过自己会“有遭遇迫害的可能”,但表示“我要做正义的事情,我不怕”。
王文志表示目前最“希望纪委、审计署等有关部门依法及时介入调查,查明真相。希望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穆迪将美国AAA评级展望上调至稳定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美国AAA信用评级的展望重新上调至稳定,时隔近两年之后撤销了对美国政府债券评级的负面展望。
穆迪主权风险集团的高级副总裁Steven Hess表示,美国预算赤字一直在下降,而且未来几年预计也将保持下降趋势。
穆迪周四表示,美国经济增速虽然不快,但要快于其他几个评级同样为AAA的国家,而且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住了政府大幅削减开支的考验。
因此穆迪指出,到2018年年底,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下降幅度将大于穆迪将美国评级展望定为负面时的预期。
穆迪表示,美国政府的AAA评级还受到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安全地位以及美国国债安全地位的支撑。在欧洲债务市场动荡期间,美国国债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其安全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该评级机构指出,长期而言,美国在医疗和社保方面的开支将加大,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美国的评级可能将面临压力。不过这种压力持续的时间超出穆迪确定评级展望的时间框架。
中国各政府机构着手采取促增长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减速,一些政府机构正在着手筹划针对性举措,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并为就业提供支持,尽管中央政府不愿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
中国人力资源部门本周表示,将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一系列贸易支持措施将很快出台。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称,目前没有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的计划,但今年中国将推进相关改革,减轻企业税负,重点扶持小微企业。
中国领导层担心再推一轮刺激计划可能削弱本已脆弱的金融系统,并导致企业和政府债务继续激增。截至目前,各部门筹划的小规模针对性举措似乎都意在舒缓重要领域和小企业压力并支持就业。
尹蔚民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效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
虽然中国的就业数据也许不大可信,但多数迹象显示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依然较好。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称,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0多万人,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继续增加。
经济研究公司FOST警告称,就业市场的变化往往会落后于整体经济,暗示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引发的失业增加现象可能还未显现出来。
中国开征房产税计划面临阻力
中国征收房产税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努力遇到了困难,显示出支持者们所声称的它有助于防止居住成本上升及遏制腐败的作用有限。
周四公布的最新房价数据彰显出了政府在控制房价上涨方面所受到的挑战。据《华尔街日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计算,6月份新房平均价较上年同期上涨6.12%。而5月和4月份的升幅分别为5.32%和4.27%。
在中国,房地产是最受青睐的投资目标。中国股市长期表现低迷不振,资本管控措施的存在也限制了向海外投资。不过,过去三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包括二套房限购、收紧房贷标准,力图以此来消除泡沫破裂风险,并使民众能够买得起住房。
支持者们称,房产税可以提高房产的持有成本,弱化投机者的买房动机,相比政府目前所倚重的行政性手段,房产税是更长效的解决办法。
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大中华区研究部负责人Michael Klibaner表示,征收房产税是必要也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多数发达市场都有这一税种。
房产税可能也合乎政府对于消除腐败猖獗现象这一承诺的要求。国家媒体的报道和近期曝光的一系列腐败案都涉及当事人暗地里持有很多套住房。
但专家们表示,从上海和重庆市的房产税试点来看,它对降低房价无效。他们还称,地方政府、官员、开发商,以及话语权日渐增大的中产阶级普遍反对房产税。而在倚重房地产建设作为增长源头的经济正不断放缓之际,让改革减慢脚步的诱因也非常强烈。
中国于2011年在上海和重庆启动了房产税试点。但分析人士们指出,房产税的税率太低,设定的条件太复杂,难以遏制房价上涨。
中国银行业面临危机
法国Mediapart 网站刊出署名拉菲尔文章透视中国金融危机的前景。文章说,“中国梦”是否会变成一场噩梦,这在几个月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这个假设可能会因为银行业哗啦啦大厦倾,而成为现实。中国当局忧虑的核心是房地产泡沫破裂风险扩散到银行系统。
该文说,今天中国是个泥足巨人,其经济指标都亮起了红灯。中国银行体系危机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多家国有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能有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坏账,威胁着中国整体经济。
就像马蒂娜-奥兰齐在其文章《中国银行业的巨大恐惧》中提醒的那样,最容易受到房地产逆转伤害的中国银行体系,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房地产业在贷款刺激下疯狂增长的年代可能要走进一连串金融危机。
而这种可能性并非偶然,其根源来自两个相伴随发生的现象:一是中国银行业逐渐转变为只顾利润的模式;二是中央政府2000年后的“放权”政策加快了这种利润第一的模式转型。
文章说,中国的银行都是国有银行。这个系统逐渐适应了以追求扩张和利润为目标的政策。在1980年代,咄咄逼人的金融政策取代了严格的管理。这样的金融政策在经济无限增长的背景下,成为房地产贷款爆发的载体。
文章说,1999年中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达到世贸标准,搞银行“大跃进”,要建设一个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于是,4大商业银行开始切割不良资产,将这些资产剥离到各自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运作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超具竞争力和只顾盈利的银行体系,来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从此4大商业银行只盯住高回报率的资产投资,仅仅几年时间,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就从23%猛降到不足2%。
2001年,中国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提速,土地开发项目享受到数目惊人的贷款。
这时,中国各省领导人也要享受宽松信贷政策的欲望越发膨胀。经济的增长伴随着政策的放松,地方诸侯纷纷利用中央政府2000年开始的放权政策,发展地方经济,兴建耗资巨大的各种项目。
但对于中国地方诸侯来说不幸的是,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重新洗牌。但今天,经济增长放缓和公共政策都不能抑制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而首当其冲被卷入风暴中心的银行,应该是中国建设银行。该文预言说,倘若中国银行业爆发危机,危机链条首先会从建设银行开始断裂,因为建行的未偿还贷款数目超过两万亿美元。如果中国房地产价格逆转,那么中国建行的这些债权也将贬值,其资产负债情况将更加脆弱。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建行将遭受最猛烈的金融危机。
对于中国六月份发生钱荒造成银行拆借利率一度飙升,文章说,那是危机将爆发的最初症状,今后钱荒还会发生。但该文也预测,在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决定重新收回政治权力之际,中国房地产市场加剧的紧张局势,也许会迫使习近平对经济和金融领域采取同样措施,再度实行中央集权。
中国复兴之路,一次持续两百年的长征
夏伟(Orville Schell)和鲁乐汉(John Delury)主张,对民族复兴,或曰“富强”的追求,一直处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学术思想的核心。
问:在研究中,你们发现“民族复兴”的理念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你们能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吗?
答:复兴的概念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有很深的根基,可以回溯到“中兴”这个概念。帝王在停滞期会启用这种概念,以求给帝国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于1911年灭亡后,诞生了一个现代版本的“复兴”。这个版本不再与某个特定的王室相联系,而是关注中华民族的国家本身的复苏,尤其是它作为一个强大、繁荣并受到尊重的现代国家的崛起。民族复兴几乎是我们在书中研究的每个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的核心关切。
习近平主席最近给“复兴”的遐想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抛出“中国梦”这个高远的概念。他这么做,似乎是在鼓励每个中国人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扮演一个更伟大更辉煌的角色,这也将他本人牢牢置于这股连绵不断千百年的思潮中。
问:除了复兴,还有什么别的理念形成了当今中华民族思想的支柱?你们认为,这些思想是如何体现在今天中国国内外发生的事件,与中国领导者的决策中的?
答:中国对自身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想法,有很多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方说,“克服羞耻”的理念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中普遍存在。我们将其追溯到孔子有关廉耻感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即“知耻”有时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等改革派思想家重提这些思想。魏源正是我们书中介绍的第一个人物。
后来,对每个领导人和每个政党都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利用民族主义把中国民众团结在一个更加团结和稳定的政府背后,这个政府将有充分权威进行有效统治。孙中山曾将民族主义称为“国家图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
民族主义的近亲是“训政”的概念,它也由孙中山提出,指的是中国民众最终准备好进行自治之前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的确,从晚清时期最早具有朦胧民主意识的思想家,到今天的许多政治理论家,中国的改革派人士经常求助于这个理念,即认为中国人在思想和政治经验上还不够成熟先进,不能赋予他们完全民主生活的权利和责任。
问:在你们研究的思想家及其作品里,你们发现哪些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哪些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最具变革性的影响?
答:如果说有一个事实是中外改革派和革命者都要被迫接受的,那就是中国的改变往往是十分勉强的。所以,说到在思想史乃至行动史上的影响力,是很难衡量的。梁启超是20世纪初的改革者,他因为被慈禧太后追杀而被迫逃离中国,流亡于日本,从影响范围看,他的作品和思想或许是最值得注意的。但是,当年中国国内几乎所有人,甚至连清朝官员都读过梁启超的文章,而近年的流亡者(比如1989年后的那一代人)在离开中国后却很难再与国内的政治保持相关。然而,就梁启超而言,他的“新民”思想,他所谓的“破坏主义”的建设性价值,以及“国民”需要改变意识(而不仅仅是政府形式),这些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人。
问: 研究过程中最让你们感到惊讶的发现是什么?
答: 虽然我们二人都花了多年时间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但是我们都不是十分清楚应该怎样去理解它。我们在开始这个项目之前回顾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它就像是一系列琐碎的独幕剧,涉及失败的改革、破碎的梦想、脱节的民族自我再造努力,或者无果而终的革命,放在一起不能形成任何连贯的东西。但是,随着我们开始阅读资料,我们吃惊地发现“富强”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的确,我们发现这个词几乎出现在每一位重要的近现代领导人和思想家的作品之中。其实,我们最后不得不减少引用历史人物提到这个词和这种理念的的言论,以免我们的书显得繁冗。然而,看到富强这个宏大的文化基因从19世纪10年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10年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实在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所以,当习近平去年秋季正式掌权时,我们一点都不奇怪地听到,他的言论也像是根据我们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撰稿的。
问:如果能与你们写到的其中一位中国思想家或领导人坐下来,面对面地谈话,你们会选择谁?为什么?
答:(夏伟)我最想谈话的对象当然是伟大的杂文家和短篇小说家鲁迅,他用阴郁而讽刺的文笔刻画了上世纪的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那种绝望的情绪。但是,如果能与毛泽东谈论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论的看法,以及他认为这与西方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我也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鲁乐汉)我可能会选择书中最不为人所知的儒学理论家冯桂芬。19世纪60年代,他在上海时与外国人住的很近,并观察了西方的“富强之术”。他在一定程度上以这种观察为基础,为中国的“自强”制定了一个计划。我认为冯桂芬把更多关于政治的文章都藏了起来,我会问他是否愿意把这些文章拿给我看。
问:近年来,奥巴马政府似乎一直在探索各种应对或接触崛起中的中国的方式,其战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根据你们的研究,美国政策制定者在尝试把握这一重要关系时应该记住些什么?
答:美国人认为,民主和人权等东西是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尽管美方希望坚持这些理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他们必须明白,由于历史敏感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领导人)总会对不平等的污名感到愤怒。这意味着,尽管弱势往往促使他们忍受说教、批评以及被指出种种不足之处,但是他们在这种苛刻的体制下一直耿耿于怀。既然他们现在更强大了,不再那么有必要接受西方的这种姿态了,他们便开始以更加咄咄逼人的方式对西方说不。要想为更好的双边关系创造条件,或许最重要的是理解这种格局。
但是,我们的书没有刻意提供政策建议,或者告诉美国官员应该如何工作。相反,我们希望能为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一个中美合璧的新视角。如果双方都能读一读这本书,并且进行反思,或许有助于弥合长期存在于中美关系的一些分歧。
问:正如你们书中所描述,中国对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在历史上一脉相承,这对亚洲地区正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未来多年里,它将怎样改变亚洲不同地区——从中亚到东南亚——的格局?
答:首先,有意思的是,在东亚的大环境中,对财富、实力和地位的追求,绝不是中国独有。在书中,我们谈到,日本始于19世纪60年代、更加成功的现代化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改革派人士富强言论的启发。100年后,韩国的铁腕人物朴正熙使用了同样的词语来推动该国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努力。就连朝鲜领导人也在谈论要让他们的国家成为“强盛大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的使命感是和许多邻国能够产生共鸣的。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巨大规模,亚洲各国的领导层和民众想知道的是,中国将如何动用它的财富和力量?同时,尤其是考虑到当前多起海上领土争端,就在几年前还对中国及其崛起抱有好感的多数邻国,如今已变得更为警觉。
中国在接下来10年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在不对邻国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崛起”的方式。同时,最重要的是,认为自己在历史上任人宰割,受尽列强欺凌的中国,必须努力抗拒一种可以理解的诱惑,那就是将自己所受的遭遇施于他者,对实力不如自己的国家行使霸权——尤其是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时。
问:你们认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带领国家朝什么方向前进?他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10年后,中国将变成什么样子?
答:就国内而言,如果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找不到办法解决猖獗的腐败、贫富间巨大鸿沟、经济“腾飞”造成的环境灾难,以及一党威权体制滋生出的各种不公,很难想象它何以继续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和平地发展。同样,如果它不能告别“中华民族是受害者”的心态,开始以一种不那么多疑的姿态同其他国家打交道,很难想象中国将真正感到自在,进而在世界上获得尊重,更别提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新的大国了。
问:在对这些话题做历史研究以及搜索原始文献时,你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多数时候,我们很幸运能找到一系列十分有趣的原始文献——我们研究的11个人物的著作、讲话和文件——以及丰富的现存学术文献可以参考。然而,某些领域需要耗费的搜寻精力较多,或者构成特别的史料问题。比如,慈禧太后的故事被包裹在神秘、诽谤和猜测之中。从某种程度上,缺乏可靠资料来源吓跑了学者,以至于至今没有关于慈禧的完整学术性传记。不过,这个女人是在中国历史上关键的40年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人物(如果不是最高领导者的话),而中国正是在这段时期错失了成为富强繁荣现代国家的第一个机遇。因此,尽管研究慈禧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觉得必须将她纳入研究范围。
(夏伟)蒋介石日记让我着迷,这些日记现存放在胡佛研究所内,但也有各种经过编辑的台湾和大陆版本。这些日记如此清楚地表明,不只是共产党人曾煞费苦心地渲染受害者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