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14-11-13
朴槿惠与普京:不承认朝鲜为拥核国
11月13日,朴槿惠总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青瓦台举行扩大首脑会谈,两国总统重申不会容忍平壤独自构建核导弹能力的路线,强调不会承认朝鲜拥核国的地位。
[韩俄峰会]韩朝俄“战略三角”合作现轮廓
韩国总统朴槿惠和俄罗斯总统普京13日在首脑会谈上就有关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开发的“韩朝俄三角合作”框架达成协议。
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可谓是两国领导人承诺支援“罗津(北韩)-哈桑(俄罗斯)物流合作事业”。成立于2008年的北韩俄罗斯合资公司Rasonkontrans此前一直负责维修罗津-哈桑铁路(54公里)、开发罗津港三号码头、修建罗津港货物终点站等项目。其中铁路项目于今年7月完工。
俄罗斯是韩半岛周边四大强国之一,由其主导这项事业,北韩(持股30%)不太可能像开城工业园区那样随意叫停。
韩国政府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只要北韩积极推进,该铁路可以与韩半岛铁路(TKR)、西伯利亚铁路(TSR)相连。
关于需要经过北韩领土的天然气输气管道连接项目,俄罗斯希望在联合声明中加入具体内容,但遭到韩方反对,最后决定“今后根据北韩状况等各种因素进行协商”。据说,因为这个问题俄罗斯方面在会谈之前态度有些冷淡。
两国联合声明中就北核问题指出“平壤应放弃核与导弹开发路线”、“北韩不能拥有核拥有国地位”,可以说是本次会谈的一大成果。但有人指出,考虑到普京对北核六方会谈的积极性,双方还是存在分歧。
普京12日接受KBS采访时表示:“南北统一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我们支持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六方会谈韩方团长赵太庸抵京
韩联社北京11月13日电 六方会谈韩方团长、韩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赵太庸13日上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
赵太庸将会见武大伟,就重启六方会谈的条件等进行磋商。对于重启六方会谈的可能性,他表示,不要有太多期待。预计赵太庸此次会见武大伟将重点了解朝鲜的态度是否发生了变化。
分析认为,武大伟访朝时可能根据与美方的协商内容与朝方就重启无核化对话方案进行了商讨。此外,武大伟可能向朝鲜提出了在无核化问题上改变态度的要求。分析人士认为,若在朝中会谈中,朝方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的话,那么此次韩中六方会谈团长会议有望提升重启朝核对话的可能性。若朝鲜态度没有改变的话,短期内重启六方会谈的可能性依旧微乎其微。
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看好六方会谈前景
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申善虎12日下午在联合国总部回答韩联社记者提问时表示,看好六方会谈的前景。
朝媒:韩朝关系“特殊” 不能适用国际通用规则
对于朴槿惠强调应建立符合国际法规的韩朝关系一事,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14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韩朝关系属于“特殊关系”,因此不能适用国际社会通用的标准和规则。
文章援引韩朝1991年签订的《韩朝基本协议书》部分内容并强调,韩朝关系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是共同追求统一的特殊关系。因此,韩朝应根据双方达成协议的内容建立关系,不要追求“国际标准”。
文章指出,如果朴槿惠政府愿意改善韩朝关系,应遵守《7·4共同声明》中的“统一三大原则”,即自主、和平、民主大团结,以及《6·15共同宣言》和《10·4宣言》的内容。
朴槿惠提议出版东北亚共同历史教科书
朴槿惠总统14日出席在国立外交院举行的“纪念国立外交院创立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并致贺词。她说,为了东北亚和平合作首先需要区域内国家共享对东北亚未来的认知,如同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那样,东北亚地区若出版共同的历史教科书,定能培养起对话与合作的惯例。
朴槿惠表示,东北亚若能像欧盟那样建立共同市场,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会。但尽管存在无限潜力,东北亚的政治安全现状不仅没能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动力,反而成了一体化的绊脚石。尤其是此时此刻,区域内军事性冲突风险犹存,韩朝分割已有近70年,朝鲜持续核武开发导致紧张局势升温。区域内各国因历史遗留问题互不信任,部分国家因领土争端导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扩大。
她指出,此时此刻我们应克服潜在的危机,将东北亚打造成信任和合作的平台。而“东北亚和平构想”就是最好的方案。从核安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网络合作等柔性课题开始进行对话与合作,逐步将课题范围扩大,最终能寻找到共商敏感事宜的时机。东北亚的矛盾与对峙需要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决不能再采用军事手段,我们应通过形成国家间的信任关系等各种措施,防止发生军事性争端的可能性。
她还说,我作为总统希望在这个时代实现的梦想就是在东北亚形成和平合作地带,推进欧亚地区与太平洋地区的合作。届时东北亚地区和平合作地带将会与亚太地区的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共同体亚欧首脑会议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经济合作结构。
杨洁篪17日将访韩与韩安保室长金章洙举行首次高层战略对话
外交相关人士透露称,中国政府负责外交安全事务的国务委员杨洁篪将于11月17日访问韩国,计划在18日与韩国总统国家安保室长金章洙举行第一次韩中高层战略对话。据悉,杨国务委员计划在韩国停留3天2夜,期间还将拜访朴槿惠总统。此外,该相关者11月13日补充称,中国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业遂将在12月访韩,与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金奎显及第七次副部长级战略对话。
杨国务委员与金章洙室长间的高层战略对话机制是今年6月27日韩中北京首脑会谈上朴总统与习近平国家主席协议的事项。
分析认为,两国国防与军事领域的当局人士也可能会陪同出席此次战略对话,就日本安倍晋三首相执政后日本加速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问题进行讨论。
安倍希望韩日首脑会谈尽快举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1月13日表露出欲尽快与朴槿惠总统举行首脑会谈之意。安倍于当天下午对韩国驻日大使李丙琪到任进行拜访问候时,强调了韩日关系的重要性,提及上述事宜。
李大使对安倍首相说:“正在努力使韩日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稳定”,“希望您能成为整理过去、开启未来的领导人。”表达了在“整理过去”的脉络上,希望安倍首相能够为使慰安妇问题得以尽快解决做出努力之意。对此,安倍首相回答说:“希望两国在多领域合作。”
香港“保钓”抗议船赴外海受阻
主张中国拥有尖阁诸岛(钓鱼岛)主权的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抗议船13日从香港出发。但据该委员会透露,当天傍晚,香港政府已禁止该船前往外海。
混乱的东北亚 韩中日NSC三国志
国家安全委员会(NSC)是美国式的安全辅助机构,是杜鲁门(Harry Truman)在位时的1947年在白宫设立的。朴正熙总统在任初期(1963年),韩国也设立了这一机构,在金大中政府时期负责处理韩朝首脑会谈等重大安全案件,并被外界越来越熟知。就是这样的NSC,习近平体制领导下的中国本月12日决定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形态成立。这是继朴槿惠政府今年3月成立了国家安保室、日本表示截止到明年初将组建NSC后中国表现出的举动。
韩中日东北亚三国正在以制定安保战略的最高机构NSC为舞台展开白热战。这反映了正在陷入激浪中的东北亚局势。现在,东北亚的矛盾有围绕朝核问题韩美日一方与朝中俄一方之间存在微妙的意见分歧,而围绕历史和领土问题韩日之间、中日之间也存在争议。此外,美中两国围绕世界霸权展开的G2竞争也像线团一样交织在一起。韩国也处在了激浪的中心。在13日于首尔举行的韩日国防次官会晤中,日本防卫省事务次官西正典要求韩国支持推进集体自卫权,提议举行韩日国防部长会谈等,展开积极攻势。而作为当事人的韩国还应该解决六方会谈的重启问题。当天,访问中国的外交部韩半岛和平交涉本部长赵太庸与中国六方会谈代表武大伟进行了会面,听取了访朝成果等,就六方会谈的重启问题进行了讨论。
为了在如此混乱的地区局势中寻求解决办法,各国都在加紧组建能制定大战略的控制塔装备。高丽大学国际大学院教授金圣翰表示“现在东北亚是中日为争夺第二和美中为争夺第一而激烈交战的中心地”,“各国为了制定系统且全方位的对外战略,都在组建像NSC那样的最高战略机构”。
以美日同盟为基础强化军事战斗力的日本赤裸裸地挑起与中国之间的摩擦,来势汹汹,于是中国的应对法也变得复杂了。
圆光大学校长丁世铉表示“中国认为由党领导的中国传统式外交方式很难应对美日两国的联手”,“这似乎也体现了要想抓住美国就得有美国式NSC的机敏这样的想法”。也有分析认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牵制日本和巩固地区内霸权的大战略的信号弹。
日本是在成立NSC的同时推进行使集体自卫权、修订《和平宪法》等,并提出了向“普通国家”转换的大战略。分析认为,日本积极响应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系统(MD)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也是因为这与美国的对华牵制和日本的利益相吻合。日本国家安全局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中国的领土权纷争和牵制朝鲜核武器。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东北亚这个棋盘上,列强们已经以国家利益开始了生存之战,所以制定像“所罗门的智慧”那样的战略性应对方案非常急切。韩国国际政治学会会长李镐铁表示“韩国面临朝核和日本膨胀这两大课题”,“在朝核问题上与美日采取相同的战略步调,在日本的军事膨胀问题上与中国合作的同时让美国出面控制,现在急需这样的巧妙方案”。
梨花女大国际学部的教授朴仁辉表示“现在的局势与19世纪末美、中、日、俄列强围绕韩半岛展开激烈争夺战一样”,“在严重的局势中,国家安保室在情报统合和战略制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军火制造商重新考虑向土出售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军工企业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考虑如何提出更优惠条件,再次投标向土耳其出售爱国者型导弹防御系统。
路透社的一个消息来源说,美国军工企业内部正在进行商讨,如何给土耳其更好的条件。
另一个消息来源说,美国业界内部以及政府都在进行讨论,以使美国军火制造商给土耳其的条件同中国公司和欧洲公司比起来更有竞争性。
土耳其在今年9月份宣布,他们选择了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提供的FD-2000(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
安卡拉称,中国给的条件最有竞争性,而且将允许在土耳其境内合作生产。
这一决定导致北约国家对中国日益增加影响力的紧张。
北约还提出,中国制的导弹系统有可能和其他盟国的系统不兼容并涉及安全问题。
美国担心土耳其购买中国制造导弹的计划会严重打击北约的防空能力。
中调整军队编制解读: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新京报》13日报道,军事专家宋忠平说,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这意味着成立联合作战司令部,以改编目前以军区为中心的结构。
目前中国以地区为单位保持7大军区18个集团军体制。这种体制下各军区的独立性比较强,不利于联合作战,军区部署又以防御作战为主,因此一直有主张称,需要改编军队体制。
鲍彤评三中全会的《公报》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丶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丶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丶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这次三中全会《公报》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这样的体系,无疑是普世公认的市场体系。提出这个任务,意味着由中国特色向普世价值迈进和发展。这是真改革,立意非常好。
要求 “形成”现代市场体系,是因为中国有待于但是尚未“形成”这样的体系。这个估计恰如其分,有实事求是之意,无自欺欺人之心。正因为有待形成,所以市场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至今无法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在中国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是权力,是政党。用超经济的力量来决定丶操纵丶控制和支配经济生活,是中国经济的症结所在。这也是中国社会的总症结所在。讳言这个总症结,中国的改革就谈不上“深入”,肯定不可能“全面”,恐怕也不宜於称为“改革”。
所以我认为,三中全会的立意,应该説是很好的。缺点在于公报的执笔者没有掌握分析的方法,仅仅把各种流行的术语列在一起,回答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重大问题,显得晦涩模棱沉闷,叫人看不明白。
《公报》是一篇新闻,《决定》正有待于公布。《公报》没有作出回答的问题,在《决定》里,也许能够找得到答案。
好在有三十五年前那次老的三中全会,好在人人都有经验:党的公报,对公民和干部其实不具备什麽硬性的约束力。当年那个公报,白白设置了“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丶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的禁令,但是,禁不了民意,封不住历史,包产到户最後风行全国,人民公社毕竟土崩瓦解。老百姓的这种切身经验,才是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经验。
“非常政治”下的改革需要权威
非常政治与常规政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常规政治在法律规定的制度的全面控制之下进行,非常政治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法律。改革的本质就是重建制度,重订法律。
新制度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必定是人制定的,而制定新制度的这人或这群人必定部分处于法律之外。某些特设机构就是这个人或这群人的化身,它们部分地在法律之外,运用常规政治的手段,推动制度变革。换言之,改革必定意味着超常权力的出现。
因此,毫不奇怪,古今中外,凡大规模改革,均在常规的政治权力结构之外,更准确地说,在其上出现一个“超级政治机构”。宋代第二次大规模变法,也即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成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超越常规官僚机构的超级政治机构专门负责议定新法。日本明治维新,也始于大政奉还、王政复古,也即天皇拥有实际统治权。
即便民主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革,也需要临时超越法律。常规政治、非常政治这对概念,就是美国宪法学家布鲁斯•阿克曼在研究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美国变法事件之名著——《我们人民》三部曲中提出的。为推动改革,罗斯福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官结构,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罗斯福以“强总统”的宪制格局推动新政。没有适度的集权,就没有那场极大影响了美国的改革,尽管人们对其结果看法不一。
反过来,借助常规政治手段进行大规模改革,几乎不可能成功。宋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变法发生在仁宗朝。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以推动改革。但很快,新政措施引发既有官僚机构的反弹、杯葛,无法进行下去,仅一年四个月,变法无果而终。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的改革停滞,制度原因正在于此。中共政治向来是派系政治,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派系不断叠加,人事日益复杂,由此导致政治结构日益破碎化。国务院部长中,有几位是总理政治上的朋友?在重要政治人物中,有几位是总书记、国家主席政治上的朋友?正是权威败落,导致今年以来政治上的空前混乱。局限在这种政治结构中,即便身居总书记、总理的人有改革的愿望,也根本无从推进。
欲有效地推进制度变革,不能不确立改革政治的权威。改革的推动力量当然可以来自方方面面,民众和基层的创新、学术界的观念启蒙至为重要。但是,一旦落实到制度变革,就需要政治权威之主动。这个政治权威必定部分地在现有法律之外,这是非常政治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局面不乏严重道德风险。然而,不经过这个高风险阶段,就没有根本性改革。集中权威推动的改革措施,有可能制造出权力分散的社会治理模式。
目前拟议的两个机构中,对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人们也许并无异议,引发较多争议的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尤其是它出现在论述社会治理的段落中。如此文本脉络,足以令人不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只能期待三中全会决定全文给出更完整的解释。最坏的解释是,它确实是对内的。大规模改革可能导致意识形态和权力冲突激化,或者社会骚动。国家安全委员会以超级政治权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维护政治社会秩序稳定。
“维稳”这个词已经令人生厌。但是,只要坚持改革的社会变革道路,维护稳定就是前提。这是期待中国变好的人们不能不纠结地面对的两难困境。就其性质而言,根本性改革仿佛是,身在希望微弱的夹缝中,但勇敢而审慎地前行。
中共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内兼顾攘外
时殷弘说,“在中国,安全问题主要是国内问题:网络、新疆和西藏。”他说,国安委的重点是外交政策,但也有相当的涉及国内的部分,委员会在讨论内部安全问题时需要有公安局的参与。
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由总统主持,委员会的通常与会者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以及财政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是该委员会的军事顾问,国家情报局局长是其情报顾问。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中国这一新机构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共产党在中国的主导作用。时殷弘说,“常委会仍将是所有重要问题的最高领导。”他指的是包括习近平在内的七位政治局决策者。
一名美国官员说,6月份当奥巴马总统在其位于加州的住宅“阳光之乡”与习近平会面时,与习近平随行的一名官员曾向一名美国官员打听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如何组成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赵可金说,对新委员会的两个关心说明在国内问题和外交事务上做区分已经过时了。
赵可金说,“我们相信安全不仅仅是传统安全、不仅仅是领土和边境安全,还包括气候、金融改革和恐怖主义。”
他说,随着中国的财富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都在快速扩张,尤其是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成立这样一个新机构已经成为迫切需要。
他说,“需要有一个更强大的机构来协调中国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各个方面。20年前,共产党会处理这些事情。现在党已经完全不可能去这么做了。”
习近平借三中全会掌控安全与经济
习近平已释放信号,打算全面改革许多根深蒂固的政策,其中包括对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的限制,以及国家对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要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这些改革必不可少。
即将成立的党内经济政策领导小组将负责引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一些官员表示,到2020年,一些重要的政策领域将取得“决定性成果”。但他们也强调,即便中国欢迎经济领域出现更多的市场力量,但党的统治地位必须保持在第一位。
习近平打破了中国新任领导人执政初期几年在政治上必将谨小慎微的预期。相反,他迅速采取行动,调整了许多政策,巩固了自己对共产党各种权力杠杆的控制:军事力量、意识形态和宣传、国内安全机构和反腐机构,以及刚刚获得的经济政策制定权。
北京密切关注党内事务的评论员陈子明说,通过成立领导小组,习近平把自己的威望押在了推动改革的能力上,这些改革可能会面临来自政府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国企的阻力。他说,习近平几乎必然会出任这个领导小组的负责人。长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一直呼吁成立这样的机构,以便加快经济重组的进程。
“他这是在把责任往自己肩上揽,”陈子明说,“把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责任便也是他一个人的。”
三中全会提宪法权威
在本届三中全会公报若干要点中,中共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胡星斗表示,在本届三中全会公报若干要点中,
第一个亮点是强调了“治理”,“治理”是现代政治治理中常用的名词,“治理”就是强调公开、透明、民主、法治。
第二个亮点是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即现代公共财政,现代公共财政是透明的,是人大严格审议通过的,是受人民监督的。
第三个亮点是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意味着未来农村土地流转会有重大改革,土地价值和土地收益分配要更多向农民倾斜。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指出,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在语言表述上比以前的文件略显谦逊,整个是要搞改革的气氛,特别是提出要搞预算透明,这在过去基本不提,而且明确提到“民主政治”和“基层民主”。但李凡警告,中共的政治改革不会是很多知识分子希望的政治改革,而是可控范围内的政治改革,比如预算公开。他说,经过一年的观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习近平走的是邓而非毛的道路,即政治上稳住,必要时甚至不惜代价,但经济上开放。“新领导人对这个思路非常自信,”李凡说,至于可不可行,则另当别论。
星媒: 公报离全面深化改革仍有距离
《联合早报》的一篇分析文章《中共料加快民主政治试点和推广》则把公报宣布将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容为“政改亮点”。该文认为这是中共首次高调提出这一方面,因此不认为这将会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是“大话、空话”。
文章进一步解释,中共提出这项内容不但是理论上的突破,“也意味着它可能在实践中加快进行民主政治的试点和推广”。
文章也指出,目前中国的民主选举仍停留在村委会和居委会,而如果情况今后几年仍保持不变,将与公报内容相悖,因此中共必须将民主选举推广到乡镇甚至县市等更大的层面才算得上“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知情者披露三中全会经济改革信号 韩正或将进京
官方公布的三中全会公告提出,中共将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说: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制订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
具体目标:到2020年国有企业所得30%上缴作为公益基金。还提出严格控制国企高管薪酬等政策目标。报告中还提出,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国企的投资项目,民资可以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决定》提出,税收上中央要加大事权和支出比重等,似乎官方试图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依赖卖地谋发展的“土地财政”的现状直接相关,房产调控方面,《决定》明确提出要搞房产税等。
《决定》初稿文本中,农村改革涉及的比较多,思路是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包括土地、房屋抵押、租赁、流转。最重要的是,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价入市。
司法改革方面,《决定》强调司法、纪委的上级领导,有垂直管理的意思,但还没有具体方向,更没有此前传言所说的,基层法院人事、财务由上级法院直接管理的内容。
上海政界传言说,中共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很可能将很快奉调进京,出任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等职务,其市委书记职务可能由现上海市委副书记李希接任。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共中央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座谈会。
习近平指出,中共十八大闭幕后,中共中央进行了深入研究,听取了党内及社会各方面的相关意见,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近平指出,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十分关注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特别是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建言献策的重点内容,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同志们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宣布退出政坛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Kevin Rudd)13日宣布辞去议会议员职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能讲流利汉语的陆克文, 曾经到台湾留学,攻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专业,因此也被喻为外国领导人中罕见的“中国通”。
“9?11”遗址上日本建筑师设计的世贸4号楼落成
在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中倒塌的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遗址上,高约298米的4号楼完工,当地时间13日上午举行了纪念仪式。
该高楼由日本建筑师槙文彦(85岁)负责设计。9?11遗址被称作“归零地”(Ground Zero),已有遇难者纪念广场开放。1~4号楼按照计划将围绕着纪念广场,其中4号楼首先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