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11-12-09
朝鲜外务省“为缩减分歧继续进行协调”
朝鲜外务省 11日就朝美对话结果表示:“朝美双方通过务实、坦诚的对话,缩小了分歧,并找到了共同点。”他还表示:“双方就重启六方会谈的必要性,以及9.19共同声明的重要性,达成不少共识。
美国:朝美对话是个良好的开头但制裁依然持续
美国国务院负责宣传的助理国务卿克劳利 10日就朝美对话结果表示:“像希拉里国务卿和博思沃斯代表说的一样,朝美之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将同六方会谈与会国继续进行协商,同时等待朝方做出更为明确的回答。”他指出:“朝鲜应做出重要决定。我们同朝方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会谈。但是,朝方就重返六方会谈需要表明更为明确的信息。”
他还暗示朝美之间将继续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他说:“我们将同朝方继续进行接触,努力敦促朝方回到六方会谈。但关于接触方式,暂时无可奉告。”“我们将继续履行联合国安理会 1874号对朝制裁决议案。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的决定将有助于朝鲜的利益,我们将继续施加压力,让朝方做出正确选择。”
博思沃斯今天下午将前往中国
美国对朝政策特别代表博思沃斯今天将前往中国。
博思沃斯 10日在首尔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同朝鲜外务省第一副相姜锡柱、外务省副相金桂冠举行会谈,就重启六方会谈和《9.19共同声明》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双方没有商定重启六方会谈的具体时间表,因此今后有可能再次进行朝美对话。
博思沃斯在中国访问后,将于 12和13日访问日本和俄罗斯,15日返回华盛顿。
朝鲜在朝美磋商要求与美国缔结和平协定
美国国务院高官 10日透露,美国朝鲜问题特使博斯沃思在和朝鲜官员磋商时,朝方要求同美国缔结和平协定,但未就是否重返六方会谈明确表态。博斯沃思则强调重返六方会谈和推动无核化是先决条件。
美国政府目前要看朝鲜如何“出牌”。该高官还表示美国将和中国、日本合作,无论朝鲜宣布重返六方会谈还是要求追加美朝对话,做好充分准备。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当天也表示“博斯沃思此次朝鲜之行作为预备性的磋商非常具有建设性”,但她同时也指出关于重返六方会谈“还要进一步观望”。
美国助理国务卿克劳利在同一天的记者会上表示,将继续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追加制裁决议向其施压。美国国务院一名高官则认为,朝鲜最终只能接受重返六方会谈。
小泽与胡锦涛会谈就加强交流促进友好达成共识
小泽一郎 10日傍晚在人民大会堂与胡锦涛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加强民主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通过议员交流促进日中友好等达成共识。
会谈持续了约 30分钟。与中方最高领导人会谈将进一步提高小泽在民主党政府内的影响力。中方则意在通过会谈建立与鸠山政府的人脉关系。
小泽在会谈上表达了在明年参院选举中取胜的意欲,称“比作贵国的话,日本的解放战争还未结束。明年夏天将是最终决战。比作人民解放军的话,我正作为野战军的司令员而努力”。
小泽还谈及了此次随行访华的 80名新人议员,并介绍称“虽然首次当选的议员占一半以上,但他们也赢得了10万张以上的选票”。会谈后,小泽向记者表示“还没有超过140人访问一国的先例”。
此次访华是日本民主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定期磋商机制和小泽从自民党时代就参与至今的日中交流项目“长城计划”的联合实施,也是小泽自 2007年12月任民主党代表时以来的首访。
中国希望作为特例实现习近平与日本天皇会见
据多名日本政府相关人士 11日透露,围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4日起的日本访问,由于时间问题,中国政府希望作为特例绕过规定的手续实现习近平与日本天皇的会见。日本官房长官平野博文在记者会上说:“日中关系在政治上非常重要,已(向宫内厅)提出请求”,表明日方正在进行调整促成会见。
外国要人与日本天皇会见需要提前 1个月正式提出书面申请。中方此次提出申请已是11月下旬,因为得到了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等人的建议,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可能9日向官房长官平野博文指示了商讨能否破例实现习近平与日本天皇的会见。
平野在记者会上说:“要人来访,请求天皇与其会见,这并不是政治利用或者有其他什么目的。”一名负责天皇事务的宫内厅官员说:“这违反了规定,会加以抵触。但如果首相官邸强烈要求,可以做出让步。”
日本天皇将于 15日会见习近平
日本宫内厅 11日发表消息称,天皇将于15日上午在皇宫会见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 16日访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当天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习近平副主席将于本月 14启程亚洲巡访,对韩国、日本、柬埔寨和缅甸进行访问。
姜瑜说,习近平将从 14日起,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之后应韩国政府的邀请,将于本月16日至19日访问韩国。
据悉,习近平将于 17日上午同李明博总统举行会谈,就韩中关系发展方向和朝核问题等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习近平曾于 2005年以浙江省党书记的身份访问过韩国,此次是自去年3月上任副主席后,首次访问韩国。
习近平去年 6月首次出访海外时,选择朝鲜进行了访问。据了解,这次为了促进韩北韩均衡外交,将我国选为海外巡访地。
胡锦涛在担任国家副主席的 1998年4月,曾访问过韩国和日本。习近平也可能按照前例会见韩、日首脑,树立作为中国下一代领导人的形象。
小泽一郎与梁光烈会谈对中国扩充军备表示担忧
小泽强调说:“随著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和扩充,日本也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日本应)加强国防的观点”,“若日本也随之强化军备,对于日中两国的未来都无益”,表示了对中国扩张军备的强烈担忧。小泽还希望中方“今后也能在专守防卫体制下推进国防政策”。
对此梁光烈表示,中国的军队是为了保卫广阔国土和国境线,绝不是为了谋求霸权,中国的军费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是飞跃性增长。
马英九:将更透明推动两岸关系
马英九 9日在官邸,接受德国之声专访。被问及是否愿意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马英九,目前没有计划,也没有时间表,但未来不排除,不过,必须等双方在重大话题取得共识后,见面才有意义。
谈起德国统一对两岸的启示,马英九说,德国模式的精神,比方说相互尊重、正视现实和彼此合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
俄罗斯“布拉瓦”潜射导弹试射失败
俄国防部 10日发布消息称,9日在白海附近的海军核潜艇进行了新型潜射洲际导弹(SLBM)“布拉瓦”发射实验,但结果失败。俄罗斯将可搭载核弹头的“布拉瓦”列为下一代的主力导弹,但包括此次在内的12次实验中共有7次以失败告终,开发计划陷入危机。
潘基文否定减排新框架是《京都议定书》的延长
潘基文 10日在前往哥本哈根参加COP15会议前会见日本媒体,称“目前正在磋商更野心勃勃的、强有力的协议”,否定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的新减排框架仅是《京都议定书》延长的观点。
潘基文强调,最终目标是“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我们已拥有(预防全球变暖的)技术、正在面临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及资金,目前独缺的是强大的政治决心”,希望各国为减排就新框架达成政治统一加强团结。
《京都议定书》规定日本等发达国家肩负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因此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都认为应当对其延长。
就《京都议定书》之后的新框架,潘基文重申“希望在 2010年上半年得出结论”,并表示“如果花费更多时间则将错失良机。”
美拒向中国提供气候援助金外交部称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是法律义务"
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姜瑜说:“我们希望发达国家能够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在资金问题上的合理诉求和建议,真正拿出政治诚意,采取切实行动,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推卸、转嫁责任。”
中国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948亿元
中国央行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 11月份新发放人民币贷款2,948亿元,高于10月份的人民币2,530亿元。
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高于预期。接受Dow
Jones Newswires调查的9位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人民币2,500亿元。
中国央行在网站上公布,中国 11月份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增长29.74%。M2增幅与预期一致。接受道琼斯通讯社调查的13位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增29.0%。10月末M2货币供应量增29.42%。
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33.79%,增幅小于10月末的34.19%。
中国走出通缩
重返通胀
在消费者价格经历了近一年的下跌后,中国正在走出通货紧缩,这种回升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改变了人为压低成品油和水电价格的政策所推动的。
自 2月份以来逐月下降后,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称,中国11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6%。尽管通货膨胀率的回升幅度不大,但它不但反映了经济的复苏,也体现出提高国家对主要资源的定价以更好反映市场供求的努力。
从食品到房地产,众多种类的商品价格都在上涨。资源价格的变化值得注意,因为政府尽管在其它领域放弃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但却在这个领域一直拒绝引入市场机制。
控制能源和资源价格的影响非常广泛。中国的一些贸易伙伴抱怨说,中国低廉的原材料价格实际上等于是政府对中国公司的补贴。许多经济学家说,他们认为这些价格向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发出了错误信号,鼓励他们过度使用稀缺的资源和过度投资,而不顾产能过剩的危险。与此同时,资源类公司投资不足,导致了电力和成品油的不时短缺。
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冯幽兰 (Yolanda Fernandez Lommen)说,通过压低所有这些资源的价格,他们鼓励了产能过剩,而这拖累了总体经济的表现。她说,通过给这些资源设定市场价格,他们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这不仅有利于经济结构,但也有利于环境。
中国 11月工业产值零售额增长强劲
中国 11月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工业产值、零售额和投资额均显示强劲增长。
国家统计局星期五报告,由于能源、房地产和很多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价格指数出现 10个月来首次上升。衡量中国数百万工厂企业活动的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9.2%,增幅高于10月份的16.1%。
但中国 11月份出口额出人意料地下降1.2%,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6.7%。11月份零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5.8%,零售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家: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美中经济实力对比
中国媒体环球时报星期四公布的一项民调说,有 6成受调民众对中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抱有信心。不过专家说,金融危机并未改变美中经济实力的对比。
这项由中国国家统计局、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在 11月联合进行的抽样调查说,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政府的刺激措施帮助了中国经济复苏。接近3成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任何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表达信心的不仅是中国消费者。皮尤研究中心 12月初在美国作出的一次抽样说,有百分之44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最有实力的经济体”,认为美国最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比例仅为百分之27。
这个结果和皮尤研究中心两年前的同样调查相比完全不同。当时,仍然有 4成美国人认为美国是全球最有实力的经济体。而对中国持同样看法的美国人只有两成。
中国经济今年保持百分之 8以上的增速几乎已成定局。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已经摆脱了衰退,但复苏仍然处在脆弱的初级阶段。金融危机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对比?
华府智库传统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 (Derek Scissors)认为没有。
“这就象是在长跑的时候,你身后的人跑得比你快很多,但仍然跟你差得很远。无论从经济规模、从个人财富、还是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来看。中国都比美国落后很多。中国缩小了和美国的差距绝对没错。明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的经济实力仍然不能和头号经济体同日而语。”
目前,美国经济总量仍然是中国的三倍以上。此外,中国人均年收入略高于三千美元,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即使按照平价购买力计算的话,中国人均收入也仅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众多美国人把中国列为头号经济强国?史剑道认为,皮尤民调的结果更多反映出普通美国人对本国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下降的担心,而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清楚普通中国人如何生活。此外,史剑道说,美国人的悲观情绪也是媒体不断重复中国是美国头号债主的结果。
目前,中国持有的 2万3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更高达8千亿美元。但是,在史剑道看来,与其说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主,不如说是第一大投资者。
“这是银行家和投资者的概念区别。大多数拥有个人投资组合的美国人会买一些股票,然后再买一些债券。但是当你购买了一个公司或者任何机构发行的债券的时候,你能把自己称作是这个机构的银行家吗?同样道理适合中国拥有的美国国债。中国买美国国债不是为了帮助美国,也不是为了控制美国。简单地说,是因为他们没有其它的投资渠道。”
史剑道认为,中国为了维持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只能将这笔钱投到海外。而无论是黄金、石油或者其它大宗商品市场,抑或是欧元或日元的债券市场都不足以支撑中国的投资需求。而紧盯美元和大量买入美国政府和机构债券都说明同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信心。
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资深客座教授、前世界银行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彼得
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认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家庭、企业、和政府较低的负债水平是中国在这一轮危机中率先反弹的主要原因。
“危机开始的时候,中国经济并没有过度杠杆化。和美国不同,中国经济无论是在企业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债务水平都不算高。所以,在美国的财政和货币刺激的大部分被用来去杠杆化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刺激开支很快地转化成消费需求。”
纽约时报星期四报导说, 2009年,中国不仅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在台式电脑、电冰箱、家具、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方面,也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该报说,政府的刺激措施和中国人收入的增加正在促成中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社会的转型。这对于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个好消息。
不过,美国学者史剑道认为,关键问题是中国的消费增加能否持续下去。
“ (和零售额相比),家庭消费支出是测量消费的更好的数据。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今年增长了百分之8到9。这很好,这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都要好。但问题是,这仍然远远低于中国投资的增长。”
史剑道说,中国的过度投资正在很多传统和新兴产业中造成产能过剩问题。而产能过剩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或者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