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03-12-09
塔利班:奥巴马新战略不会起到效果
塔利班在一份声明中指出,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不会起到效果,并会造成更多的外国军队的伤亡。美国和北约军队的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在喀布尔表示,他希望让这些新增军队让塔利班感到他们没有胜利的可能,也为他们提供一个带著尊严撤离的机会。
分析:奥巴马阿富汗新战略充满变数
美军将控制阿富汗主要的人口中心,给阿富汗政府和部队以喘息空间。 2011年7月,美国和北约将开始把所控制的地区交还给阿富汗部队,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奥巴马还对已经厌倦战争的美国公众表示,已经开始考虑应该允许美军撤回,而且美国撤军的速度可能比预期的更快。新战略旨在放加快阿富汗责任移交,不涉及重建国家的任务。
增派的为数 30,000的美军将在今后6个月内部署在阿富汗。他们主要是战斗部队,还有数千教官去帮助阿富汗军队和警察扩充。这些战斗部队将部署在赫尔曼德省、坎大哈省和阿富汗东部,那些地方是塔利班武装活动频繁的地方。
奥兵马并没有说如何对付在巴基斯坦活动的基地组织。另外新战略也没有涉及阿富汗同邻国巴基斯坦的关系将如何发展。
分析指美增兵阿富汗将影响中国
中国媒体援引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祁怀高说,美国大幅增兵阿富汗有利于新疆反恐。祁怀高认为,驻阿美军增兵有助打击阿富汗边境的毒品走私活动,“中国可以借此搭车构筑稳定的西部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庆东说,奥巴马的增兵计划可能把阿富汗的塔利班驱赶到中国边境附近。他说,除此之外,增兵还可能危及到中国在阿富汗的诸多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
祁怀高亦指出:“美国的阿富汗新战略不只是在抓捕本
拉登、打击塔利班恐怖组织,还是一次针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他认为,美军增兵后如果安全控制阿富汗,会使“中国西部边境地区军事压力骤然增加”。尽管奥巴马承诺将在18个月后撤军,但祁怀高说,出于其综合的地缘战略考虑,美军在未来几年都不会完全从阿富汗撤出。而且,美国势力在中亚的存在可能增强美国对油气资源的控制。
美高官国会作证解释阿富汗增兵计划
盖茨说,派往阿富汗的第一批增援部队将在这个月底之前到达阿富汗。奥巴马总统计划中让一些分析人士惊讶的部分是其部署额外的 3万名美军士兵的快速步伐。"利用所有已经投入计划的资源,外加那些总统已经宣布的,我相信在接下来的18至24个月的阶段,阿富汗将会逐步取得真正切实的进步。"
盖茨表示,奥巴马总统的新计划提供了他称为可以立刻改变阿富汗动向,以及根本上调整巴基斯坦和中亚战略均衡的最佳方案。他表示美国军队将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东部和南部,他要求其他盟国也在北部和西部发动攻势。盖茨还表示美军将会谋求一些当地领袖和他们的武装的支援,来帮助维护清剿叛军后的秩序,就像他们在阿富汗取得长足进步的情况一样。
美国务卿期待北约提供更多部队
北约成员国的外交部长星期四和星期五聚集在布鲁塞尔进行两天会议,重点讨论阿富汗问题。美国国务卿表示,期待盟国在增兵方面会做出重要承诺,并提供资金以显示他们在阿富汗冲突中承担的责任。华盛顿要求国际盟友提供大约 1万名士兵。
北约外长将在布鲁塞尔讨论阿富汗问题
北约国家外长将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讨论阿富汗问题。北约成员国对自己是否向阿富汗增兵持犹豫态度。英国研究小组亨利杰克逊学会的国际事务部主任罗宾谢泼德说,他对为期两天的布鲁塞尔会议是否能够有所突破持怀疑态度。
谢泼德说:“我怀疑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推诿,欧洲会承诺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增援部队,而不是设备、训练等在整个行动中属于后勤的部分。我认为他们在这一点上会更直截了当,因为在欧洲各地,从政治上说阿富汗战争正在越来越不得人心,所以尽管他们不想拒绝美国政府的要求,他们面临的国内压力将会限制他们的能力。”
北约外长还将在布鲁塞尔会谈期间和俄罗斯进行谈判。莫斯科表示对部分欧盟成员国对俄罗斯提交给欧盟的一份安全议案表示怀疑感到失望。专家们还怀疑部长们是否会在议程上的另一个争议议题,也就是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前景上取得大进展。
美国增兵阿富汗引发预算忧虑
根据白宫预算办公室主任 Peter Orszag估计,向阿富汗增派3万名美军每年大约需要300亿美元。不过,波士顿环球报报
道说,一些预算分析家认为,每名士兵年耗费或将略低于80万美元,加之奥巴马打算在18个月的时间里部署这部分新增部队,因此总耗费应该没有那么高。
据纽约时报估算,此次增兵计划的耗费将会冲抵 2010年从伊拉克撤出部分军队预计会节省的260亿美元。从总体上看,根据这个算法,军队预算可能高达7340亿美元,比布什政府期间这方面的预算最高值6670亿美元还高一成。
在眼下经济艰难复苏,尤其是预算赤字达创记录水平之际,新增部队的花费必然引发政治上的争议。美国智囊机构外交关系委员会学者詹姆斯
林赛(James Lindsay)说,
“阿富汗增兵的额外支出将会在国会引发激烈争论。其原因在于巨大的联邦预算赤字。许多民主党议员认为,要支付这笔战争费用,我们就需要加税。而共和党议员则认为这不是个好主意。他们说,要想控制导致赤字暴增的支出,就应该削减现有的一些项目。”
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民主党籍议员 David Obey提案要求从2011年开始加征收入分级税,以此填补战争开销。不过,也有民主党议员担心,鉴于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宜给中产阶级
增加负担。不过他们倾向于让更富有的人从口袋里掏些钱出来补贴战争花销。
共和党方并不在乎是否应当增兵,而是在乎增兵的额外开销从何而来。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 Lindsey
Graham提议,是否可以削减健保支出用于这场战争。
总体来说,此次增兵计划的开支引发的争议更多在于政治层面。从经济层面看,它或许是一笔应该用于他处的资金,但不至于令现状更为复杂。不
过,普勒伯尔补充说,也不应该将战争方面的支出看作是投向防务产业方面的另一种刺激计划。他强调,就阿富汗战争而言,大量的钱并没有用于美国制造业,而是
用在人员开支方面。
阿尔巴尼亚称不再接收维族囚犯
阿尔巴尼亚表示,该国将应美国的请求接收更多的关塔那摩监狱囚犯,但不会接收中国维吾尔族裔囚犯。阿尔巴尼亚在 2006年不顾北京的反对接收了从关塔那摩监狱释放的五名维族囚犯。
黎巴嫩政府允许真主党持有武器
黎巴嫩政府同意真主党持有武器以防御以色列。在哈里里总理为首的新政府星期三发布的一份政策声明中写明了这一决定。真主党领袖纳斯拉亚最近重申该组织将继续建设武库,以防御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进攻。
联合国大会连续 16年通过废核决议
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 2日以171票赞成、2票反对、8票弃权通过了日本提出的呼吁销毁核武器的决议。这是该决议连续16年获得通过,但赞成票数低于去年的173票。联大决议不具有约束力。此次投票中,朝鲜和印度投了反对票,中国、法国和伊朗等国弃权。美国作为共同提案国时隔8年投了赞成票。
美批准使用首批人类干细胞系用于研究
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首次将 13批人类胚胎细胞用于研究的计划,这将使得科学家们可以使用纳税人的钱开始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负责人星期三表示,这个机构在确保干细胞使用符合道德标准之后,已经批准了13系干细胞的使用。
联合国暂停核准中国风力发电场
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已经暂停核准数十家中国风力发电场,因为他们怀疑中国政府故意降低补贴,以使这些项目具备申请“清洁发展机制” (CDM)资金的资格。与此同时,路透社报导,联合国的这个机构本星期还将裁决中国的7家风力发电场是否有资格获得价值5430万美元的资金。
据报导,中国是“清洁发展机制”的最大受益国。所谓“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通过转让“碳信用额” (carbon
credits)获得发达国家或企业提供的资金与先进技术。中国已获1.53亿碳信用额,价值超过10亿美元,占CDM过去5年发放的总信用额的一半。每个碳信用额当前交易价为10至15美元。
10月份,执行理事会有官员认为中国的风电CDM项目的上网电价和以前相比有变低趋势,怀疑这种降低是否经过精心设计,以使得来自CDM的补贴刚好能填补投资空缺。11月,中国国家发改委表示,在确定电价时从未考虑CDM因素,定价过程完全与CDM无关。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只有在申请者证明如果没有外来资助就不会建设相关项目的情况下,这些项目才有资格获得碳信用额,这项条件被称为“额外性”。
位于德国波恩的 CDM理事会今年年中便开始拒绝核准50多个中国风力发电项目。清洁能源专案开发商、英国益可生态证券公司执行部主任Belinda
Kinkead说,中国政府对风力发电场项目的补贴从2002年起实际上增加了20倍,她认为联合国的做法将会挫败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
美中难以带头推动气候变化协议
美国竞争企业协会 (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马洛
刘易斯(Marlo Lewis)认为两国不会带头推动协议,因为虽然美中都是排放大国,但在国际事务中代表不同阵营。刘易斯说:“美国的政治环境依然要求,如果美国参加气候变化协议,主要发展中国家就必须接受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中国则多次反对。中国提出降低‘碳强度’,但这基本上是布什总统的政策,布什就说,愿意降低美国的碳强度。今天的讨论也说,中国提出碳强度减少45%,等于增加排放74%,美国绝不会接受。”
印度减排态度逆转
印度政府将公布减排目标: 2020年废气排放比2005年少24%;2030年减37%。
开始印度向中国看齐,但这几天,印度官方明显变调。拉梅什 2日说:“和中国不同,我们不会宣布任何排放限制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有一份国家行动计划,但当中并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承诺。”
印度在最后时刻订出的减排目标,是印度受到强大国际舆论压力的结果,为的是在哥本哈根峰会上争取主动。
澳反对党:美国须施行碳排放计划
澳大利亚反对党领导人托尼艾博特为议会否决减少碳排放法案辩护,他说只有在美国也采取类似计划之后这项法案才有效。艾博特说,只有碳排放交易计划成为国际交易系统的一部分时,澳大利亚才应该采取这一计划。他说,在美国尚未采纳这一计划之前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澳大利亚代总理吉拉德说,政府将在 2月再次向议会提交碳排放交易法案。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本星期访问美国,吉拉德代行其职。碳排放交易法案是陆克文的主要政策目标,根据法案,澳大利亚到2020年将把碳排放量最多减少25%。
朝鲜新币开始兑换
政府下宵禁令
朝鲜各银行周三正式开始接受货币兑换,这一举措将使民众通过市场活动所积累的大部分私人储蓄化为乌有。
位于韩国、在朝鲜有联络人的援助组织说,货币兑换过程原本计划周二开始,但很显然因为民众对执政党朝鲜劳动党 (Workers
Party)官员的抗议而推迟了。
周一,朝鲜国内电话被切断,政府下令实行宵禁以平息潜在的麻烦。
不过一位在朝鲜的人士通过电子邮件说,平静、秩序井然的平壤周三开始货币兑换。商店本周关闭,以便让店员对商品进行重新定价
朝鲜政府说,将把旧币兑换额限制在约 40美元(按非官方汇率计)。
剩余的现金将被销毁,明显是为了使公众更加依赖政府,这是朝鲜政府最近针对可能削弱政府权力的市场活动发起的打击活动中影响最深远的一项。
朝鲜官方通讯社、电视台和主要报纸周三晚间前仍未宣布货币兑换事宜。位于韩国和日本的组织一直在对这些媒体机构进行监测。
相反,朝鲜有关部门通过闭路系统发布消息,把消息通过安装在家庭和街道上的喇叭传递,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发布的信息无法被朝鲜以外的地区监测到。
官方媒体缺乏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行动非同寻常的氛围。
据位于首尔的朝鲜开放电台 (Open Radio for North Korea)报导,由于人们试图使用旧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自上周末以来,以旧币计的大米价格涨了20倍,玉米价格涨了30倍。
该电台还报导说,兑换额的限制不适用于在朝鲜的中国人;因此,一些朝鲜人正试图与中国人兑换旧币。
位于首尔和华盛顿、在朝鲜有联络网的佛教慈善组织 Good Friends说,与此同时,大学生被告知他们只能兑换相当于约9美元的旧币。
据报导,还发生了城市富人周一冲到农村地区的事件,他们希望在农村居民得知货币兑换过程之前,用旧币买进商品。
朝鲜突换货币致外币汇率暴涨
中朝边贸停止
货币兑换截至 12月5日,新货币从6日开始流通。当局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换15万旧朝元,相当于市场上70公斤大米的价钱。据悉,朝鲜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朝元旧币左右。韩联社称,由于更换货币,朝鲜商店已经暂停商业活动,等待新的商品定价。有些人担心隐匿资产被揭发,纷纷到地下钱庄兑换成美元或人民币,造成了外币在当地的暴涨。
韩国媒体称,从短期来说,货币改革可以使物价有所下降,但从长期来说,还可能导致朝鲜经济陷入停滞,具体后果则需要在 3-4个月之后才能见到。此外,此次货币改革打击最大的群体是持有较多现金的商人和从事黑市交易的阶层。韩国YTN报道说,中朝交界的丹东口岸的对朝贸易也基本停止,等待朝鲜情况稳定。据悉,韩国对朝贸易主要通过美元和欧元结算,所以货币改革对韩国企业影响不大。目前,货币改革前朝鲜市场上1美元可以兑换3800朝元。
金正日幕后操纵北韩货币改革
北韩宣传称此次改革的总指挥是内阁总理金英日。专家分析说:“如果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或引发居民强烈反感,就可以将责任推卸给金英日,而不是金正日。”他们主张说:“一旦出事,金英日将会成为‘替罪羊’。”
北韩 2002年实施部分引入资本主义因素的“7.1经济改善措施”后,由于出现物价暴涨等问题,当时主导这一政策的内阁总理朴凤柱曾被降职为工厂负责人。
金英日在今年春天曾大力管制北韩规模最大的平安南道平城市场等,“同市场打仗”。他采取的措施包括缩小主要市场规模并强行让无业者移居到农场等。还有部分人士指出,此次货币改革措施的实务负责人是全权负责北韩民间经济的劳动党计划财政部部长朴南基。
纽约西部民众发起缩减地方政府运动
最近,纽约州西部公民自发地发起了缩减地方政府的运动,这个运动旨在缩小政府规模,降低开支,提高办事效率。这场运动似乎有向全美蔓延的势头。
在纽约州西部缩减地方政府的运动中,选民们通过全民公决迫使一些镇减少了镇议会的席位。据悉,今年,所有考虑全民公决的 4个镇,都通过投票把镇议会人数从5人减少到3人。还有一些镇议会自愿举行选举,缩减了政府规模。
《今日
美国报》报导说,政府缩减运动目前虽然主要局限于纽约州的西部地区,但是,它已经成为全美不满“大政府”浪潮的一部分。麻萨诸塞州的霍利奥克市过去75年
里流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但是,它的市议会却始终保留15个议席。最近,选民们考虑修改该市宪章,因此,很有可能会缩减市议会的规模。
亚利桑那州监督政府工作的独立机构“金水学院”宪政中心主任尼克
德拉尼亚斯介绍了他们作为研究人员就缩减地方政府提出的一份政策报告。
他说:“我们的政策报告敦促市、郡、镇通过‘地方自由宪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香港模式、也就是中国经济特区实行的经济调控方法的启发。我们提出,美国的市、郡、镇应该把这些模式作为他们精简地方政府的指导,通过满足政府部门最基本的需要和规章,促使经济再次增长。”
据刊登在中广网的一篇题为“精简垂直高效民生:香港社会管理体制的启示”的文章介绍, 700万人口的香港,只有特别行政区政府,而无区级、街道级政府存在,公务员总数为16万人。区议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社团和组织,构成了香港社区民主自治的三驾马车。
但是,在美国,对于缩减地方政府持批评或怀疑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包括公职人员、学者以及活动人士等。他们指责高汗试图诱惑绝望的选民陷入到一个根本无法解决实质问题的尝试之中。他们还担心,政府缩减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
中国消费不足、投资过热现象被夸大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最常见的担心都与经济的几大重要结构性失衡有关,如投资过度、消费不足、庞大而持续的经常账户余额等。一些中国经济观察家甚至预言,如果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得不到解决,则中国经济最终将会崩溃。
但在危机后对中国经济的反思,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投资过热”、“消费不足”等问题的普遍担心被夸大了。中国的增长模式仍然比较健康。
“投资过热”已经成了当前政策辩论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同时居高不下的投资占 GDP
比重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过,一个更加重要的现象是中国的高国民储蓄率。中国的高投资率是高国民储蓄率的一个因变量。
有关中国投资过热的另一个热门话题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不过,投资的迅猛增长主要是由基础设施投资,而非深陷产能过剩之苦的制造业的投资推动的。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基础设施投资一直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投资。此外,投资项目主要包括铁路、地铁、农村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以及灾区震后重建,这与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基础设施项目有著较大的区别。
这两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都在短期内外需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大大刺激了国内需求。但它们的中期影响却有著较大的差异: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投资为嗣后中国制造业以及出口的起飞奠定了基础,当前的这一轮基础设施投资当有助于推动城市化,并为未来几年中潜在的消费热潮打下基础。
许多人担心投资过热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投资是派生需求(如投资建立一个工厂生产各种小商品),而非最终需求(如消费者对各种终端制造商品的需求)。
在私人消费或出口等最终需求不振的情况下,这也将导致投资需求的不振。然而,在关乎地铁、农村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等与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时,派生需求和最终需求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增长的低收入国家而言,这些需求本质上属于最终需求,因为快速、便捷的出行和食品及衣服一样被人需要。
中国的资本 -劳动比,或人均资本自然远低于相对更先进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韩国、台湾),更不用说工业化经济体(如美国、日本)了,这表明中国的投资还有很大的扩张余地。
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消费在 GDP
中的比重,而高估了投资的比重,同时还低估了服务业对整体GDP
的贡献。因此,真正的经济结构比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而得出的印象更为平衡。
具体而言,中国的“消费不足”与中国的服务消费被低估有关。美国、欧盟、日本的服务消费分别占个人消费总额的 66%、40%和57%;印度、韩国和台湾也分别达到39%、57%和56%,远高于中国。
中国服务业消费被低估的一个主要原因住房消费被低估了。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我们估计住房消费只占中国个人消费总额的 3-4%。我们觉得这一数据低得离谱。作为对比,美国住房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16%,印度为6.6%。事实上中国的自有住房率超过80%。
中国服务消费被低估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个人医疗支出。在美国,医疗开支占总体个人消费开支的 15-16%,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6%左右。不过,坊间不乏证据显示,在中国存在著巨大的医疗开支黑市或灰市,这部分开支未被纳入官方统计数据。
事实上, 2005
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曾大幅度向上修正GDP,在此之前服务业重要性被低估的程度甚至更为严重。在2005
年的那次修正中,2004
年中国GDP
被调高了16.8%,而新增部分中93%源自服务业的大幅调高,致使服务业的占比从32%上升至41%。国家统计局在对此次修正作解释时指出,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据说今年已经结束,主要结果可能从明年开始陆续公布。对国家账户历史数据的调整可能导致服务业占 GDP
比重再次大幅调高。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于2004
年结束,而修正后的全国数据(如GDP)于2005
年12
月公布。从事后来看,当时在H
股市场上投资者意识到经济失衡并不象修正前数据显示的那么严重,因而引发了一轮资产价格重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