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30-06-14
朝媒称金正恩亲自指导“战术火箭”发射演练
朝鲜中央通讯社30日报道称,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金正恩亲自指导了“战术火箭”发射演练。
朝中社并没有具体言及演练的时间和地点,但该“战术火箭”可能是朝鲜29日发射的短程弹道导弹。朝鲜前一天凌晨5时左右在江原道元山一带朝向韩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了2枚导弹,导弹射程达500公里,疑为飞毛腿系列。朝中社还于27日报道称,朝鲜26日朝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了3枚短程飞行物。
朝中社当天还报道称,通过发射演练验证了用我们的力量和我们的技术制造的“战术火箭”的战斗性能。此次演练没有给周边地区和平与安全、国际航海秩序和生态环境带来丝毫影响。韩国军方对此表示,朝鲜前一天在发射导弹前并没有将导弹可能落入的地点附近海域划设为禁航区。
此外,据朝中社报道,指导演练的金正恩对演练表示了极大的满意。金正恩说,对朝鲜人民来说最为珍贵的和平环境不是靠其他任何人提供的,也不是付出代价就能换来的,这需要朝鲜加强自卫性的遏制力。他还表示,我们应做好万般准备,以便在任何时刻都能发射弹道火箭。
韩中正就共同宣言中是否提及朝核问题进行最好协调
6月29日,外交消息人士表示,韩中双方正在进行最后协调,打算以这次习主席访韩为契机,在两国首脑的共同宣言中写入“反对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或“合作防止核试验”等更进一步的直接信息。分析认为,如果共同宣言中明确将“朝鲜”作为主体,将比去年6月的韩中首脑会谈传达出更明确的警告信息。当时两国首脑在共同声明中表示“双方一致认为,有关核武器开发严重威胁到包括韩半岛在内的东北亚及全世界和平与稳定”。韩国外交部长尹炳世虽然解释说“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声明内容中包含许多暗示信息”,但仍有指责认为,中国考虑到朝鲜的立场,不愿明确写入“朝核”一词。
但分析认为,如果双方在此次共同声明中写入“反对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将对朝鲜构成高强度施压。
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表示“在六方会谈持续搁浅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明确表明针对朝鲜无核化的立场,是意义重大的新变化”,“明确写入‘朝鲜’、‘核’和‘反对’等字眼,将成为中国转变针对朝核态度的重大里程碑,对朝鲜将构成高强度压力”。
另有分析认为,两国首脑将把朝鲜无核化作为最终目标,分阶段采取要求朝鲜停止核试验、核冻结(moratorium)、无核化的实质性方案。观测认为,习主席打破以往惯例,先于朝鲜访问韩国,这一决定本身就是一种警告信息,婉转警告朝鲜不要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曾任驻华大使的前任高层官员表示“韩国最担心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挑衅,影响力正逐渐扩大的中国也担心朝鲜的做法会给自己造成威胁”,“此外,如果朝鲜通过第四次核试验成功实现核武器小型化,美国也担心本土会直接遭受核武器威胁,各国之间形成了很大共识,很可能针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采取高强度警告措施”。
中国的立场是,先要求朝鲜中断核试验,此后通过核冻结和无核化进程,在六方会谈框架中解决朝核问题。此番韩中首脑会谈中,中国很可能会提出通过六方会谈推动朝核谈判前进的必要性。今年5月末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韩商议习主席访问韩国事宜时曾表示“中国已经做好准备,为早日实现韩半岛无核化发挥负责任的作用”,集中讨论了朝核问题。韩国外交部高层相关人士表示“中国的态度是‘没必要为重启会谈设定太高的门槛’”,“虽然六方会谈各当事国都同意先启动进程再说,但各方之间的想法还是存在差距”。
韩国政府高层相关人士也说“这一问题并非仅局限在韩中之间,韩美和韩美中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态度分歧”,“俗话说,恶魔总是隐藏在细节中,虽然双方存在立场分歧,但考虑到首脑之间协议的重大意义,双方一定会朝着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行”。
朝鲜的态度也可能成为最后变数。朝鲜6月26日发射3发多管火箭炮之后,6月29日又朝东海公海发射了2发推测为飞毛腿导弹的导弹。如果朝鲜继续进行类似武力示威,可能会给《韩中首脑共同宣言》的最终文案造成一定影响。
朝鲜再发导弹或牵制中韩 日称磋商不受影响
日本防卫省和韩国军方公布,朝鲜29日清晨从东海岸的元山附近向日本海方向发射了两枚短程弹道导弹。导弹的飞行距离推算约为500公里,最后落入了日本海的公海海域。日本政府已通过日朝双方在北京的大使馆,向朝鲜提出抗议。
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记者会上说明道,“(此次导弹发射)并不会直接对日本领土和国民造成重要影响”,另外也表示“导弹发射对朝鲜绝没有益处”。
韩国军方认为,此次朝鲜发射的短程弹道导弹是“飞毛腿”C型弹道导弹,虽不能到达日本,但韩国全境几乎都在其射程之内。
朝鲜在对韩国军队近期举行的海上射击训练表示反对,另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预期将在7月3日访问韩国。有观点认为,朝鲜对习近平在和朝鲜首脑会面之前先访问韩国心怀不满,本次导弹发射有可能是对韩国和中国双方的牵制。
7月1日,日本和朝鲜将就重新调查绑架问题在北京举行日朝外交局长级磋商。日方表示出以再调查开始为条件将缓和部分对朝制裁的意向。虽然也有意见认为,在朝鲜不时发射导弹或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应慎重考虑举行会谈,但外相岸田文雄表示,“目前并未考虑变更(磋商的举行)”。
俄朝蜜月关系给谁看?
日本一名男子自焚抗议修改和平宪法
日本一名男子29日在东京市中心自焚,以抗议日本准备修改禁止向海外派遣武装力量的和平宪法。
据目击者说,这名身穿西装打着领带的中年男子走上新宿车站的行人过街天桥,盘腿坐下,用手提式扩音器发表了反对修改和平宪法的言论。
一位目击者说,他本以为讲话完毕之后事情会平静结束,但是突然之间这名男子满身起火。
当地官员说,这名男子已经被送往医院,但是现在还不知道他的状况如何。
根据二战结束后美国主持起草的日本宪法,日本除了行使自卫权利之外,不得以武力解决冲突。
但是,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主张修改和平宪法。
有关是否修改宪法的问题在日本国内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观点。反对者警告说,日本正在变得越来越军国主义化。保守派人士表示,对日本行使武装权利的限制是强加给日本的双重标准。
美方已破译默克尔手机加密技术
美方窃听事件曝光后,默克尔和内阁成员改用加密手机,以防窃听。但德国《周日图片报》报道说,美方情报机构已经破译了该密码技术。
根据《周日图片报》的消息,默克尔和部长们使用的经过加密处理的黑莓10智能手机已被美方解密。美国国安局一位驻德高级工作人员证实了这一消息。这位窃听专家说:“手机的技术改进没有影响我们的工作。”但白宫一位发言人表示,白宫不会就此发表评论。
中国人无“霸权基因” 习近平提和平共处新六项原则
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中国外交基本框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本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提出了“(和平共处)新六项原则”,即:第一,坚持主权平等;第二,坚持共同安全;第三,坚持共同发展;第四,坚持合作共赢;第五,坚持包容互鉴;第六,坚持公平正义。
所谓共同安全,是指不威胁他国的安全。而共同发展主要是说在贸易领域要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合作共赢的出发点在于“团结就是力量,分裂不堪一击”的规律。包容互鉴就是承认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公平正义就是指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年迎来创立60周年,是由前总理周恩来在1954年提出的,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习近平提出的“六项原则”与既有的“五项原则”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背景的差异。60年前,中共为了脱离苏共的影响提出了“和平共处5项原则”。而如今,“新六项原则”是在中国向超强国迈进的情况下提出的。习近平28日发表讲话时还表示:“中国人的血脉里没有称王称霸的基因。”
中国能领导世界吗?
在《中国能领导世界吗?:抵达权力和增长的极限》(Can China Lead?: Reaching the Limits of Power and Growth)一书中,哈佛商学院的柯伟林(William C. Kirby)和F·沃伦·麦克法伦(F. Warren McFarlan)与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的雷影娜(Regina M. Abrami)探讨了中国会不会变成全球头号强国的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不一定。
问:中国能领导世界吗?
答:当然能。中国已经在领导着世界了。世界历史上最源远流长的持续性文明,就发源于中国。中国的道德和政治模式一度定义了文明的含义。200多年前,清帝国统治着这个星球上最强大、最富裕、最成熟的文明国度。当时,中国的经济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也是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全世界最富有的人那时生活在中国。
和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比,中国更好地熬过了帝国主义时代。中国最近的增长通常被描述成“崛起”。但它不仅仅是过去35年的结果,而是已经酝酿了一个多世纪。
然而,随着中国恢复历史上的大国和核心国家地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吗?中国能再次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树立全球标准,供其他国家效仿吗?在中国政治改革缺席的情况下,我们有自己的怀疑。有许多书假定中国必然会上升至全球领导地位,我们的书不在此列。
问:能解释一下你说的“领导”是什么意思吗?哪些方面的领导比较重要,为什么?
答:最近几个世纪,全球领导地位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的意思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或政治霸权实现的领导地位——我们也不认为中国会这样。我们指的是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广泛的强大影响力。从某些方面来衡量,正是这种影响力让20世纪成了“美国世纪”。
问:你在书中说,中国正在基础设施、创业和教育领域大步前进,但它作为一党制的军事化国家的根本身份让自己受到了削弱。然而,一些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个优点。对于那些说你的观点实质上是美国的视角,中国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的人,你会作何回答?
答:确实没错,相比其他制度,中国源于国民党时代的一党制能更好地做一些大事。孙中山建立一个由铁路和公路连接起来的国家,并用恢宏的堤坝驯服江河的梦想,都已被这个不限制自己野心的现代化工程国家实现了。中国新建设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令全世界羡慕。
然而,这个制度让太多经济领域处在政府的垄断下,并且凌驾于法律和司法体系之上。民众对中国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缺乏信心。“公民社会”和“宪政”为什么属于“七不讲”的内容?
问:你写道,中国正处在一个不容忽视且威胁着它未来的成功的“转折点”上。你能说说这个转折点的重要性吗?
答: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同样不仅是在过去三十年,而是在它长达一个世纪的复苏中取得的。它不仅在1949年“站起来了”,早在1945年日本战败时,中国就“站起来了”,它再次成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国的实力酝酿了一个世纪。近几十年的成功是经济和社会领域开展改革的结果,这些改革撤销了毛泽东时代混乱无度的做法。数亿中国人一得到机会,就让自己脱离了贫困。
然而,在一个其他领域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却没有进行持续、系统的政治改革。这个不是中国政治体制对阵“西方”政治体制的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本来就源自西方——人们不要忘记,马克思(Marx)和列宁(Lenin)并不是中国人。这个模仿苏联的体制,执掌着充满活力的经济和社会。
为什么这一点现在很重要?中国看起来强大、稳定、边境安全。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东亚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时期蓬勃发展。如今,全世界最富有活力的企业家,有许多来自中国。但中国的执政党表现出了不安的迹象,不然为什么要以“寻衅滋事”的罪名,把那些无非是在要求政府透明的公民关起来?中国的领导人非常有能力,但他们也必须在一个存在深层次制约的政治文化内行事。在这种文化中,即便是这个国家最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能讨论。
像我们这样深切关心中国的人极为担心的问题,不是中国无穷的增长和创新能力,而是中国政治被牢牢束缚着,以至于无法公开讨论中国未来的其他愿景。我们希望,现在是时候“广开言路”了——就像19世纪末关心中国“自强”的改革者所盼望的那样。
问:对于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极大的加强这个观点,一些人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了近些年的两个趋势:精英阶层的孩子在读大学时出国,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出国,而一些大学绕开高考,直接从中学招录学生。他们认为这么做加剧了教育不平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学习。因为整个20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国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如今,在质量和数量上,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杜克大学[Duke]、斯坦福大学[Stanford]、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以及亚洲和欧洲的诸多院校在中国设立研究和教学中心,其中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在中国设立了分校。
出于许多原因,精英家庭越来越多地把孩子送去国外,但中国的大学也再次成为全球学术界的一部分,也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学生。现在在全世界最好大学的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常常位列前50。在1949年以前,求知和教学的自由传统让这两所学校表现突出。如果允许它们形成这样的传统,或者说回归这些传统,这两所大学的前途就是不可限量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发展是在清华大学设立施瓦茨曼学院(Schwarzman College),这个学院准备将全世界最有前途的人才带到中国。
的确,尽管中国大学的在校人数大幅增加,但名校中的贫困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比例却逐年下降。效仿美丽美国(Teach for America)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等非政府组织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和美国一样,中国精英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依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本来就高,人脉本来就好的人。
问:如果下注的话,你觉得中国未来会是什么走向?中国会在一些年后超过西方吗?
答:我非常看好中国。我对“西方”倒没这么确定。就像身在这个国家的我们往往会把中国看得太简单一样,中国人可能也会把“西方”多种多样的政治和社会当做一个单一的实体。我不是这样。
我们在书中预言,2034年的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将更上一层楼,军力更强大,政治集权程度减轻。如果中国能走到那一阶段而不出现政治崩盘,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都将繁荣发展。
领导地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下,美国在国内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我们所说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是在国内。如果这两个国家要在21世纪帮助引领全世界,当然这也是它们必须要做的,那么还有大量工作尚需完成。但如果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那么它不会是第一个中国世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