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24-07-12
叙利亚许诺不对叙人民使用生化武器
利亚外交部发言人马克迪斯在叙利亚国家电视台传播的记者会上说,"我再次重申,任何生化武器绝对不会用在叙利亚危机中,不管这场危机的内部发展将如何继续。"
"叙利亚武装部队储存和获得了各种武器,并都在其直接监督下,这些武器是不会被使用的,除非叙利亚遭到外来攻击。"
在这之前,叙利亚从未正式承认拥有化学武器。叙利亚不是《化学武器公约》的签约国。
美国詹姆斯·马丁核不扩散研究中心的斯佩特说,叙利亚承认拥有化学武器,为叙利亚危机增加了一个新层面,但是这个承认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
他说,"这种情况数10年来一直是军事平衡的一部分。"
西方和以色列都极为担心叙利亚会使用化学武器。
伊拉克各地暴力袭击造成至少110人死亡
伊拉克15个以上城市星期一发生的暴力事件造成至少1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星期一造成伤亡最大的的袭击发生在塔吉,将近40人丧生,数十人受伤。一个住宅区发生一连串爆炸,警察赶到现场后,又发生一起针对警察的爆炸。
目前还没有人宣称对袭击负责。
阿基诺:菲律宾不会在南海退缩
23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国情咨文中宣布,40架军用飞机,包括两架重新组装的C-130货机和武装直升飞机,以及其他武器将在今后两年交付使用,在南海主权争执中增强菲律宾军力。
第二艘美国海岸警卫队用的舰艇也很快将抵达菲律宾。菲律宾海军去年翻新了一艘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舰艇,现在这艘船是菲律宾最大和最先进的战舰。
此外,阿基诺还表示,华盛顿除了帮助菲律宾设立全国海岸监察中心,用以保护菲律宾海岸,还向菲律宾提供了3000万美元,增加菲律宾军力。
但是他强调,菲律宾仍致力于找到可以让中国接受的和平解决方案。
北韩西海白翎岛前线部署数十架直升机
记者23日获悉,北韩在西海白翎岛附近2处空军基地向前沿部署了20多架攻击型直升机。
北韩部署的直升机包括MI-2改良版 (又称"革新-2");从前苏联购买的MI-4和MI-8等。这些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运送兵力,但一些武装直升机安装了12.7毫米机枪、57毫米火箭弹等。北韩并没有部署装载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直升机MI-24。
分析人士指出,北韩此次向最前线部署直升机的目的在于,在紧急情况下结合气垫船和直升机可以对韩国西北岛屿同时展开海空登陆作战。
《劳动新闻》头版经济新闻过半 或为改革前兆
近来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头版大篇幅刊登经济新闻,引人瞩目。
据观测,金正恩体制上台后,朝鲜可能实施继2002年"7·1经济管理改善措施"的"第2经济改革措施"。
朝鲜在2002年7月1日实行了具有市场经济要素的经济改革,内容包括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等,但因军部反对不了了之。
7月10号的《劳动新闻》头版大篇幅地介绍了全国煤矿积极增产获得了成果的内容,17日头版新闻中有半数为经济相关的内容。
专家认为,《劳动新闻》头版之所以大篇幅刊登经济新闻是为了营造朝鲜推进经济改革的氛围,向外部展示朝鲜希望改变的意志。
金正恩或取消朝军方贸易特权
首尔一家由从朝鲜叛逃人士运营的网站报道,朝鲜领导人金正恩正在着手取消该国强大的军方从事暴利出口的特权,这一大胆举动既是为了重振该国停滞的经济又可以削弱高级将领的影响力。
虽然大部分信息还无法在朝鲜这个封闭的国家得到核实,但种种迹象表明,金正恩或许对该国经济中某些方面的管理不满。4月份,他在一次由该国国家媒体发布的讲话中称,希望加强对矿产出口的控制。分析人士认为部分矿产出口权由军队掌控。
他说,"现在有些人不顾后果,企图假借创汇的名义,靠出口这个国家珍贵的地下资源谋利。"但讲话并没有指明这些人是谁。
韩国新闻媒体本周援引来自政府方面的匿名消息源的话称,朝鲜可能正在展开一场围绕军队对重要产品出口权的争斗,这很可能是导致高级军队将领李英浩在本周被免职的原因。
韩国官员和分析人士称,目前还不知道金正恩这次削夺军队创汇能力的消息是否属实。即使属实,这是不是对陷入困境的朝鲜经济进行更大范围改革的先声,或者只是用来驯服军队的一种手段而已,目前作出判断都还为时尚早。
该国此前进行经济改革的种种尝试,大多都因为政府惧怕对世界开放而失败。
朝鲜战略信息服务中心引用朝鲜匿名消息源的话说,劳动党从6月中旬开始将军队的创汇经营项目移交给内阁,或者一个独立的委员会。
该网站引述了金正恩的讲话,"军队滋生了金钱癖好。从现在开始,将由党和国家给军队提供枪弹,军队应该专注于怎样打好仗。"
如果这项政策属实,并得到实施,将意味着110万朝鲜人民军的角色和地位将发生巨大转变。人民军在去年12月去世的金正日领导时期曾得到大幅扩充。
20世纪90年代朝鲜遭遇了大饥荒,金正日依靠军队管辖人民。虽然军队靠开设工厂和经营农场,已经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但在金正日领导下,又获得了更多暴利特权,比如有权出口武器、矿产、蘑菇和海鲜。
多年来,叛逃者一直在报道这种变化助长了高级军队将领和他们家属在暴利贸易中的腐败。
韩国很多分析人士分析,人民军和金正恩的姑父张成泽之间一直在争夺权力。有人认为张成泽联手劳动党内的盟友一起削弱军队的影响力。有长期党内经验的张成泽被广泛认为是金正日安排重振朝鲜经济的助手。去年,他曾带领朝鲜代表团赴西北地区参加与中国合建的工厂的开工仪式。
分析人士认为,像李英浩这样在金正日时期得到很多好处的将领,是张成泽和党内技术精英派进行改革开放尝试的最大潜在障碍。
穆迪将德国等欧洲国家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穆迪将德国、荷兰和卢森堡三国的AAA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欧债危机引发的不确定性加剧。
此外,穆迪还确认了芬兰AAA评级及稳定的评级展望。该机构称,由于拥有净资产、银行系统规模较小且主营国内业务,芬兰对欧元区的风险敞口有限,这使得该国对于欧债危机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穆迪称,作出上述评级行动是因为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加大,其他欧元区国家需要援助的可能性上升,且经济增长停滞。
穆迪指出,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增加将对欧元构成重大威胁,并可能引发一系列金融市场震荡。即便希腊不退出欧元区,随着决策者逐步采取危机应对举措,欧元区实力较强的成员国所承担的债务将会随之增加。穆迪称,这种方法不但无法稳定局面,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市场震荡。
此外,随着西班牙和意大利宏观经济及融资环境继续恶化,这两国需要外部援助的可能性加大。穆迪指出,如果欧元区以现有模式存续,那么评级较高的成员国承担的负担可能会最大。
汇丰7月份中国PMI预览指数升至49.5
7月份衡量中国制造业活动的一项初步指标升至五个月高点,缓解了市场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急剧放缓的担忧。
汇丰周二公布,7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PMI)升至49.5,6月份的终值为48.2。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学家Tim Condon表示,这项数据是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证据。
尽管7月份数据较6月份反弹,却仍显示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九个月萎缩,这表明中国制造业仍面临困境。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在一份声明中称,该数据表明此前采取的宽松措施开始起效。
中国政府密切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
《上海证券报》周二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话报道,中国政府密切关注房地产贷款可能将对银行系统构成的风险,正在酝酿推出更多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
报道称,国务院将派出六个工作组对12个省份的房地产市场展开调研,调查将涉及房地产贷款等方面。
报道称,由于出让土地收入的变化可能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影响,而且房地产公司财务状况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房地产开发、加大房地产贷款面临的风险,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正在考虑进一步限制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信托业务。
最近几个月来,在中央宽松货币政策和地方楼市政策微调的双管发力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回暖,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的成交量回升。中国央行6月份以来已两次下调基准利率,2011年11月以来已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政府官员此前表示,中国一些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和房价出现反弹,应引起重视;官员们还重申,坚决不能放松房地产调控。
此外,《中国证券报》周二援引一政府智囊团的报告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报复性反弹风险,这或将导致调控措施功亏一篑。
社科院:今年上半年 中国楼市走势偏离调控目标
针对中国楼市近期出现的土地市场和房价回涨苗头,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昨天连发两篇文章,称近期零星出现的所谓"地王"不具备标杆性意义,《人民日报》并称,坚持调控稳定房价,"不仅是经济、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来不得半点动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问题研究课题组昨日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2中期》则指出,上半年市场走势偏离调控目标,不过只要下半年政策得当,住房市场调整仍有望趋向价格缓慢下降的"软着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健康发展。
可是无论中央部委和官媒如何下达急令或频发文章打压房价抬头,民间分析人士认为,若购房者预期已经转变,官方表态再怎么严厉,最后或许都没有实际威慑作用。
《人民日报》昨天刊发署名"天山"的评论文章称,靠楼市救经济,虽或立竿见影,却非治本之策。中央决不让房价反弹的及时表态,明确传递了两个讯息:稳房价的政策没有任何松动;楼市也非稳增长的唯一稻草。
文章说,本轮楼市调控历经数年,初效成绩来之不易,调控任务依然艰巨。若此时放松,任由房价反弹,几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百姓的期待将化作泡影,政府的信誉更将大打折扣。
调控空间已经变窄
中国社科院的报告则认为,今年上半年住房市场的形势及其变化,是各方与中央调控政策博弈并动态演化的结果,中国楼市调控的空间已经变窄,可操作的手段也已经变少。
报告指出,尽管上半年房地产供求情况、房价同比下降指数等各方面较符合调控的区间目标,但须注意的是,住房供给后续不足,房地产存货压力持续增大,成交量已回暖,房价走势偏离调控目标,土地市场量价齐跌过速更存在未来价格反弹压力。
住房市场下半年的发展面临两大风险:包括报复性反弹导致调控功亏一篑,以及资金断裂积聚房地产的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