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20-03-14
韩美日首脑下周或在海牙举行三方会谈
荷兰海牙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会议期间(3月24日~25日),韩美日可能会举行三国首脑会谈。韩国政府介绍说,峰会将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围绕朝核问题邀请朴槿惠总统和安倍晋三首相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
韩国政府核心人士3月19日表示“核安全峰会的主题是核,如果美国围绕朝核问题这一主题,强烈希望韩日首脑坐在一起讨论,那么韩国似乎没有拒绝的名义”,“韩美日首脑一同见面的条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该相关人士表示“美国提议进行会谈,如果韩国不予回应,相较于日本,国际社会上可能会形成对韩国不好的舆论”,“据悉,韩美日外交系统工作人员已经在协调有关问题了”。另有一位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将开放这种可能性,关注日本的态度”,“气氛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除去三方会谈,韩国政府对于韩日双边首脑峰会依然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划清了界限。青瓦台当日举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针对韩美日首脑会谈探讨了多方位预案。韩国政府认为,安倍首相明确表示愿意继承承认日军强制征用慰安妇的河野谈话,并把原定于3月26日发表教科书审查结果的日程推迟到4月初举行,是些相对积极的信号。
韩美日会谈的议题是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局势
韩美日首脑会谈如果顺利举行,朝核与东北亚局势问题有望成为会谈桌上的主要议题。预计三国首脑将一同探讨朝鲜做出发射导弹、进行核开发、处决张成泽等行动后朝鲜的政局情况,并协调三方对于重启六方会谈等的立场。预计即使举行三方会谈,会谈时间也不会很长,议题也会带有很大局限性,很难深度讨论韩日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但是,估计这一会谈会成为推动僵持已久的韩日关系走向相反方向的象征性契机。
日欧有关朝鲜人权情况决议草案出炉
日本与欧盟正准备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递交的有关朝鲜人权情况的决议草案全文19日出炉。草案指出,包括绑架问题在内的该国侵犯人权情况为“反人道罪”,建议联合国安理会为制裁朝鲜所犯罪行商讨交由“恰当的国际刑事司法机制”负责等。
草案并未提及国际刑事法院(ICC)等具体机构名称。日本等国将于20日向人权理事会递交决议草案,月末将进行表决。但各国围绕草案尚处讨论阶段,内容今后有可能会有大幅改变。
有关交由ICC负责一事,瑞士等一部分国家主张应明确提出,美国等国则采取消极态度。
联合国朝鲜人权问题调查委员会17日向人权理递交最终报告。报告向安理会建议交由ICC负责并设置联合国特别法庭。
预计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将拒绝交由ICC负责,实施此事实际上困难重重。
安倍谴责俄罗斯接受克里米亚入俄
3月19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上午举行的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对于俄罗斯将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编入俄罗斯一事表示谴责,称“我国不能坐视这种以力量改变现状的尝试。”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条约上签名,侵犯了乌克兰的统一性、主权和领土完整。”
“日本将与包括G7在内的各国联合,探讨进一步的对俄措施”。
此外,安倍首相还表示将参加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起、商讨对乌援助政策的首脑会谈。
日本经产相称乌克兰局势尚未对日俄贸易造成影响
日本经济产业相茂木敏充20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乌克兰局势并未对日俄贸易及个别(资源类)项目造成影响”。因俄罗斯与欧美持续对立,日本将密切关注国际局势。
茂木指出,日本的液化天然气等资源进口量中约有10%来自俄罗斯,俄罗斯“无疑是重要的资源供应源之一”。他还表示,日俄贸易额已连续3年创下历史新高,“日俄的经济关系极其紧密”。
安倍晋三即将迎来最大考验
美国排除军事干预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
克里米亚亲俄罗斯的民兵稍早与俄国军队联手,占领在塞凡堡的乌克兰海军总部,他们并表示,已经“带走”乌克兰海军司令盖达克。对此,乌克兰总统图奇诺夫周三表示,限克里米亚地区领导人在3小时内释放被强行带走的乌克兰海军司令。据法新社最新消息显示,莫斯科要求克里米亚立即释放乌克兰海军司令。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不会因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进行军事干预危机。他说有更好的解决克里米亚危机的办法,因为乌克兰人也不会认为美国与俄罗斯武力对抗是一件好事。
奥巴马将于下周访问欧洲,届时他将邀请七大工业集团国成员在荷兰海牙聚会,商讨共同制裁俄罗斯的措施。华盛顿邮报周三引述多位匿名政府政府官员表示,美方考虑对俄罗斯採取类似伊朗形式的全面制裁行动,包括限制俄国出口与国际金融交易。
欧盟28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将于周四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行春季会议,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配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已经警告过欧盟成员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给出欧洲统一回应的重要性。目前欧盟各国在商业和经济上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
乌克兰计划从克里米亚撤回军人和家属
基辅的安全和防务负责人帕鲁比说,乌克兰正在制定计划从克里米亚将乌克兰的士兵及其家属撤走。
帕鲁比说他们希望“尽快有效”地将他们从克里米亚半岛撤回乌克兰大陆。
早些时候亲俄的武装力量占据了克里米亚的两个海军基地,包括乌克兰海军的总部。
在占领发生前一天克里米亚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克里米亚半岛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
帕鲁比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明了基辅对克里米亚形势发展的态度。
他说,“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撤出我们在克里米亚的军人,而且还能撤出他们的家属,使他们能够尽快有效地到达乌克兰大陆。”
他还说正在制定有关措施,开始要求到乌克兰旅行的俄罗斯人持有签证。
基辅也在寻求联合国的支持,“宣布克里米亚为非军事区”。这将意味俄国从克里米亚撤离其部队、乌克兰将其军队撤回乌克兰大陆以及“使那些不愿留在被占领土的平民从那里撤出”。
帕鲁比说乌克兰将脱离由莫斯科主导的独联体,还准备同美国和英国举行军事演习。
拜登安抚东欧盟国 美将对俄罗斯加码制裁
拜登紧急出访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一方面明确表示,美国不会让这些北约盟国,成为下一个克里米亚;同时也宣布,美国和欧盟将推出下一波新的制裁措施,俄罗斯要为侵略行为付出代价。
拜登副总统在和波兰总理会晤之后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15个成员国当中,有13个国家投票谴责:克里米亚的公投是非法的,即使是中国,也决定无法支持,因此弃权。俄罗斯独自进行侵略行为,不被全球认同。如果俄罗斯继续目前的做法,那么它在政治与经济上只会被加剧孤立,会成为一个简单的事实。美国和欧盟将推出更多制裁措施。”
从地理上来看,波兰同时与俄罗斯以及乌克兰领土接壤,而历史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曾经被俄罗斯吞并。
拜登在和爱沙尼亚总统会晤之后说,美国严肃看待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下的义务,尤其是公约第五条的规定。根据北约公约第五条,一旦成员国被确认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得立刻做出反应。拜登副总统说,美国已经大幅增强北约波罗的海空中治安巡逻计划,保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的上空。美国也将探索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合作,包括美军在这个地区论调、进行地面和海上演习。
克里米亚易主,美俄关系后冷战时代遇严寒
普京以笔代枪重新夺回克里米亚
去年11月爆发的乌克兰事件,正在以普京周密而绚烂的外交胜利接近尾声。
上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下台后,亲西方的临时政府上台,于是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增派兵力掌握了包括黑河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在内的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俄军从军装摘下部队标识和名牌,以消除了掌握克里米亚半岛的武装势力为俄军的直接证据。同时依靠当地亲俄自卫部队防止克里米亚居民的动摇,紧急投入空降部队掌握了天然气供应基地等核心设施。
俄罗斯如此迅速而隐秘地掌握克里米亚半岛后,欧美等西方国家简直无计可施,只能致力于防止纠纷扩大到乌克兰本土。
18日,普京在合并克里米亚条约上签名,以此时隔60年重新夺回了克里米亚半岛。当天普京面对挤满红场的12万群众宣布,要建设伟大的俄罗斯。俄罗斯宪法法院19日一致表决合并条约符合宪法。于是现在只剩下议会上下两院(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的批准程序。
当普京高唱凯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几乎销声匿迹。18日普京签署合并条约后,奥巴马甚至没有做出直接反应。《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没有其他好牌,难以一连两天占到讲台上。”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对“西方的制裁未能使普京收敛”的指责没有做出合适的回答。2012年总统选举时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失败的领导力的代价》一文指出,“奥巴马在关键时刻未能采取果断的行动使情况变得糟糕。”
虽然欧美国家的领导人表示批评,但全球经济反而为克里米亚事件以普京的完胜无战事而结束感到庆幸。俄罗斯宣布合并克里米亚的18日,纽约道琼斯股指因估计不会有大冲突以16336.19点收盘,比前一天上涨88.97点(0.55%)。英国FTSE股指上涨0.6%,德国(0.7%)、法国(1%)等主要国家股指也都有所上涨。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说,“普京不希望乌克兰进一步分裂的发言给了投资者定心丸。”
布热津斯基:普京的下一步更令人担忧
布热津斯基说,令全世界担忧的是,这是不是普京在乌克兰的最后一步?此外,美国的俄罗斯专家还表示,美国转向亚洲,跨大西洋主义的衰落,可能在某种意义上鼓励了普京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行动。
布热津斯基提醒大家关注普京讲话中的部分章节,比如,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一个民族, 乌克兰意图加入北约如何让俄罗斯痛心等等。他说, 细读普京的讲话全文,不禁令人担忧,普京有建立一个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国家的企图。
他说:“那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事情得不到控制,很快,我们可能会看到下一步,那就是他试图建立同一个民族的同一个国家。”
布热津斯基是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有关俄罗斯问题的研讨会上发表上述讲话的。
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罗杰·科恩(Roger Cohen)说,普京的行动已经让俄罗斯成为美国的敌手。
他说:“我想,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一触即发的局面。我同意他们的看法,这可能是针对乌克兰的第一步, 更令人担心的事,在俄罗斯周边有许多国家都使用俄语,比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根据北约条款,任何一个国家受到袭击,都被视为针对所有北约国家的袭击…… 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在的莫斯科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潜在的伙伴。”
布热津斯基认为,考虑到俄罗斯的军事和经济现状,普京现在可能也不太愿意与西方陷入更大的冲突。美国应该一方面告诉普京,如果普京将克里米亚的行动复制到乌克兰,将面临严重后果,同时告诉他,美俄之间除了对抗,将有更好的选择。
他说:“其中一个途径是,我们还要继续传达给普京,我们并不想引诱乌克兰加入北约,将乌克兰变成一个可能对俄罗斯很敌意的国家。 我们应该告诉普京,让乌克兰的经济复苏得到进一步巩固,符合俄罗斯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利益。”
《纽约时报》的科恩认为, 跨大西洋主义的衰落, 美国在经历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后无心他顾的心态可能也让普京看到了机会。
他说:“在某种意义上,普京总统可能会认为,他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 跨大西洋主义成为了一个20世纪的东西……还有美国在两场战争后,希望专注自己的事务的心态等等。”
他还说, 乌克兰危机让美国突然意识到,奥巴马政府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可能不那么正确。
奥巴马:美将搜索马航客机视为重点
奥巴马表示,美国将搜索马航失联航班视为工作重点,美国已调动包括联邦调查局在内的一切可用资源协助马来西亚的搜寻工作。
这是马航MH370客机在3月8日神秘失踪后,奥巴马首次在电视上公开对事件表态。
他说,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以及一切与航空有关的美国机构已调动起来,随时参与相关调查工作。
FBI介入调查的是失踪航班机长家中的飞行模拟器。调查人员希望从检查飞行模拟器中找到飞机失踪的某些线索。
据报,MH370航班的机长删除了飞行模拟器中的部分资料。
澳大利亚称发现可能与失联航班有关物体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周四表示,通过卫星技术在印度洋发现了可能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失联的370航班有关的两件物体。
马来反对党领袖:机长扎哈里原本不飞那趟航班
19日,马来西亚前副总理,现反对党领袖安瓦尔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客机机长扎哈里也是安瓦尔的亲戚。安瓦尔说,扎哈里本来不飞这趟航班,最后一刻才被安排飞行。
在采访中,安瓦尔说,马来军方在雷达问题上的不专业让他震惊。
“他们在雷达上的问题让我很困惑,很不专业。他们甚至拿不出雷达的信息,这个雷达是我在1993年担任财长的时候采购的。据我所知,这个雷达系统可以辨识任何型号的飞机。”
安瓦尔说,当初马来西亚雷达系统需要升级,所以才进行采购。“这个雷达系统运行得非常好”。
安瓦尔还承认,机长扎哈里是自己的姻亲。
安瓦尔说,扎哈里是一个专业的,关心家庭的人。而且据其了解,他本来不飞这趟航班,最后一刻才被安排飞行。
安瓦尔说,政府可能没有隐藏信息,“他们可能真的不知道飞机(下落)的任何信息。”
“拥有这么多先进的技术,这个飞机怎会找不到的呢?”安瓦尔自己也很疑惑地说。
美航空专家称马航机长是英雄
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19日的报道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前安全主管文森特说,马航失联航班改变航向是为了拼命将飞机驶向一个安全港,因为当时机舱里充满了浓烟。文森特还是洛克比空难案审判中的一位关键证人。报道援引他的话说,马航失联航班上的机组人员不仅不是劫机者, 他们还曾英勇地尝试拯救这架飞机。文森特说,这架飞机产生浓烟的原因可能是机上电子设备起火、飞机货仓内的危险物品爆燃或是小型炸弹被引爆,鉴于迄今没有什么组织宣称他们袭击了这架飞机,因此浓烟不大可能是炸弹爆炸引发的。
文森特还说,他认为马航班机失火导致了飞机上的应答器和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失灵。报道说,人们一直将这两套空地通讯系统同时失灵当做马航班机上出现蓄意破坏行为的证据,但文森特认为,故意关闭ACARS系统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多数民航驾驶员都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还说,马航这架飞机在爬升至45,000 英尺高度后又不规律地下降至23,000英尺的高度,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机舱内情况危急,机组人员在浓烟中可能甚至都看不清操控仪器。
英国《镜报》3月18日的报道说,美国前航空安全主管文森特驳斥了称马航失联班机遭遇恐怖袭击或自杀式操作的理论。他认为,马航班机上的飞行员们在飞机货仓起火后曾奋力拯救这架飞机,但飞机最终仍因机上浓烟而失控坠毁。报道说,文森特在上世纪80年代那10年一直担任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安全主管。报道援引文森特的话说,他认为飞机货仓着起的火慢慢烧毁了机上的通讯系统。他还猜想飞机上的一名驾驶员曾努力拉下氧气面罩,并掉转机头飞向吉隆坡。
文森特说,飞机掉转方向后继续飞行,直至燃料耗尽后坠毁,坠毁地点很可能是大海,因为卫星迄今未发现飞机上黑匣子发出的信号。报道说,曾在上世纪80年代多起美国飞机被劫事件中担任过重要谈判人员的文森特坚持认为,马航这架班机不大可能遭遇了蓄意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