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14-09-12
中东反美浪潮继续 美称利比亚袭击或有预谋
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由于不满有人制作短片嘲讽伊斯兰教先知而继续出现反美浪潮。愤怒的情绪本星期早些时候演变成暴力活动,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遇害。
在也门,数百人星期四冲击美国在萨那的大使馆,放火焚烧了使馆的一些汽车。 美国大使馆加强警戒,保安人员开枪警告,并用高压水枪驱赶袭击者。据报道,有几个人受伤。
开罗、德黑兰、巴格达和达卡也发生了反美抗议示威。达卡的示威者焚烧了美国国旗,并且高呼:"对以色列神说不,对美国说不!"。
在开罗的美国大使馆外面,警方用催泪弹驱散了大约200名愤怒的青年。这次大规模反美示威星期二首先从开罗开始, 当时抗议者登梯子爬上美国大使馆的墙头, 拔掉美国国旗, 插上伊斯兰的旗帜。
星期四对布鲁塞尔进行正式访问的埃及总统抨击短片攻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同时也谴责抗议者的暴力活动。
美国官员星期三说, 对班加西领馆和附近一个安全住所的袭击可能是有预谋的协调行动, 不同于开罗自发的抗议活动。 他们说,利比亚境内的极端武装分子可能以开罗事件为掩护。 但是美国官员说,现在就确定是谁杀害了美国大使和三名工作人员,以及袭击者是否蓄谋在911恐怖袭击11周年的当天袭击美国领馆还为时过早。
美国情报部门正在调查有关亲塔利班的安萨尔莎里亚激进分子参与袭击的说法, 不过美国情报部门提醒说,目前尚无确凿证据。安萨尔莎里亚否认策划了袭击。
星期二遇害的史蒂文斯是1979年以来第一位以身殉职的美国大使。他是一位职业外交官, 是那个地区的最有经验的美国外交官。
环球时报指美大使被杀显示美国中东政策失败
《环球时报》评论说,一国大使在驻在国被杀害是外交意义上的极端事件,它往往标志着受害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失败。利比亚革命是美国倡导的,班加西又是革命的大本营,美国大使遇害的政治象征意义尤其严重。
文章写道:这次谋杀至少让外界联想或怀疑到美国的三个失败。
一是过去10年美国大中东民主化战略的失败。它显示了中东地区民主化的现实不可琢磨性,它既没有带来当地秩序的良性演进,也没有导致阿拉伯世界亲西方的明显倾向,杀害美国大使反映了仇恨美国的力量在当地仍有不小地盘。
二是奥巴马2011年以来对中东北非政策的失败。奥巴马政府鼓励中东民主化,铲除旧有强人政治。但美国拒绝对中东地区做新的投入,而是把很多力量朝亚太地区转移,致使美国控制中东局势的实际杠杆越来越少。
三是美国反恐战争"获得胜利"论的失败。去年拉登被击毙后,美国一度以为反恐可以告一段落,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级别可以调低。昨天的大使之死必让美国重新反思这一结论。
埃及远虑,利比亚近忧
尽管美国在班加西的外交使团遭受到致命袭击的一幅幅惨烈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但奥巴马当局正纠结于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更为重大的长期问题在埃及,而不在利比亚。
在星期二班加西被袭击的几个小时前,美国驻开罗大使馆曾经一度被示威者围困。虽然那里发生的暴力行为并未导致任何的美国人死亡,但是埃及官方不温不火的反应,已经令华盛顿的高官们更为担心,而这些官员此前已经为穆罕默德·穆尔西总统的新伊斯兰政府将把埃及引向何方头疼不已。
美国前任驻以色列大使马丁·寅戴克表示,对美国来说,"政治上讲,更大的问题是埃及。一方面美国人并没有在埃及被杀,但这次已经是美国驻开罗大使官第四次被袭,而埃及警方未能有所作为。对此穆尔西总统有过谴责吗?"
几位外交政策专家表示,他们担心穆尔西将把对国内伊斯兰分子的安抚放在比国家安全更重要的位置。除此以外,埃及政府的其他诸多行动包括限制新闻自由,以及与以色列就如何打压在西奈半岛扎根的恐怖主义分子一事展开争执。
国际危机组织中东及北美项目负责人罗伯特·马利说,"埃及人对美国的普遍看法到该国的经济发展、穆斯林兄弟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开罗和耶路撒冷之间的关系、西奈的局势,都会深刻影响该地区,并深刻影响美国在该地区的姿态"。
埃及不明朗的走向之所以让美国白宫感到如此烦恼,也是因为奥巴马曾多次站在开罗的"阿拉伯街"(西方评论家通常用这一词汇表示那些所谓的黑暗、无知、残暴之地,其人民为文盲、受奴役、不适合承担民主道义)一边,即便这样做要与美国传统盟友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些盟友包括埃及军方、波斯湾国家和以色列。
就在今年6月,奥巴马还曾呼吁埃及军方迅速将权利移交给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此举帮助穆尔西获得了埃及的领导权,而他的运动却寻求在更大程度上实施伊斯兰法。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对埃及军方进行了谴责,而后者30年以来,一直在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利益提供保障:此战略利益就是埃及和以色列于1979年签订的《戴维营和约》。
归根到底,在埃及爆发的反美示威活动反映出,美国和它曾经忠实的盟友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深。穆尔西迟缓的反应和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决定让美国官员感到不安。虽然奥巴马已经做出保证,要为埃及减免10亿美元的债务,穆尔西仍然决定前往德黑兰参加不结盟国家间会议,并选择中国作为他出访的第一站。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的戴维·马科夫斯基说,"关于埃及政府的走向,有些非常严肃的问题。一些问题会因为大选而暂时被隐没,但以后很有可能会再度出现。"
台海巡舰钓岛水域实弹演练
台湾政府9月13号派出两艘海巡舰,前往钓鱼岛群岛海域巡航护渔,并且邀请渔民团体代表和媒体记者数十人随行,到这一成为国际新闻焦点的敏感水域观看实弹演练和执勤舰艇换班。
台湾的两艘海巡船舰、即2千吨級的和星舰和600吨级的花莲舰今天前往釣魚岛附近海域進行現场交接,並且进行了实弹操演。台湾海岸巡防署派出的这两艘船艦在釣魚岛西南46海里附近海域,与已经在那里执勤数日的500吨级连江舰会合,隨行的17名漁會代表和38名記者,實地觀察了海巡艦艇交接和護漁情况。
6艘中国海监船进入日本领海
14日清晨,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确认有6艘中国海监船陆续驶入了尖阁诸岛(钓鱼岛)附近的日本领海。这是日本政府11日对尖阁诸岛实施国有化后,中国海监船首次进入日本领海。
日本外务事务次官河相周夫14日上午在外务省召见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就中国海监船驶入日本领海提出了抗议。
据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那霸)介绍,早晨6点20分左右,中国"海监51"号和"海监66"号驶入了尖阁诸岛大正岛北方的领海。上午7点05分左右,"海监50"号、"海监26"号、"海监27"号、"海监15号"驶入了久场岛领海。
驶入大正岛领海的2艘海监船已于上午7点50分左右驶离领海,但仍在毗连区航行。其余4艘则继续在领海内航行,11管区正在实施警戒。
11管区表示,海保巡逻船曾通过无线电向在毗连区内航行、尚未驶入日本领海的中国海监船发出警告,但对方回应称该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正在进行巡航。
日本政界新风 维新会宣言立党
12日,大阪维新会(代表:大阪市长桥下彻)在大阪市内举行了政治资金聚会。会上桥下彻正式宣布将结成新政党——日本维新会。新党将于本月下旬正式成立。
会上,还公开了新党的党徽图案。绿色的背景上印有白色的日本列岛,尖阁诸岛(钓鱼岛)和竹岛也包含其中。还写有新党党名以及"日本再生,对未来的责任"的字样。
桥下彻表示:"国家必然要捍卫本国的领土,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在外交与安保方面肆意引发风波。对于试图改变现状的他国行为,必须采取强硬的应对措施。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努力守住以往的积淀。我认为,在领土、外交、安保问题上高调发表见解并不是政治家应该做的。"
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澳大利亚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卡尔说,在帮助缓解南中国海的紧张局势,特别是美中因南海问题而紧张的关系方面,澳大利亚能够发挥作用。他说,我们的国家利益是要确保本世纪的巨大成功──亚洲经济转型──不被南中国海的战略竞争所干扰。如果今年晚些时候澳大利亚成功获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它可能会在解决上述争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不过,卡尔明确表示,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到澳大利亚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说,澳美关系是一个极长期的基本的关系。
骆家辉周四敦促中国结束不公平的外汇政策和贸易政策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周四称,奥巴马政府希望将中美关系推向一个新台阶,扫除"不健康"的竞争或争端。他还称,虽然中国领导人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必须以行动表明,其中包括经济和战略方面的行动。
骆家辉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表书面讲话时称,公平意味着结束不公正扭曲的外汇监管措施,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
美国7月份对华贸易逆差创出纪录高位,这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重要经济话题。
王立军案下周二公开开庭审理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天确认,王立军案将于9月18日(下周二)上午公开开庭审理。新华社本月5日报道,成都市检察院近日以王立军涉嫌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和受贿犯罪,向成都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
美联储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
美联储(Fed)已出台一项无限量举措来刺激经济复苏,每月将通过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向经济额外注入400亿美元资金。
与前两轮行动不同,美联储的第三轮定量宽松举措(QE3)没有明确限制,将一直持续至就业市场复苏。加上在现有的"扭转操作"计划下购买的长期美国国债,美联储将在今年剩余时间以每月850亿美元的力度购买资产,与2010年推出的QE2力度相当。
新一轮QE标志着自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最重要的转变之一。美联储首次将政策与经济的发展动态捆绑在一起,并承诺在取得成功前不会改变政策。
负责制定利率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表示:"如果就业市场前景没有明显改善,委员会将继续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实施额外资产购买措施,并酌情运用其它政策工具,直至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下就业市场取得明显改善。"
只要失业率继续高企,资产购买行动就将自动持续,这将为金融市场和经济提供支持。这样的"保险单"应会鼓励消费者加大支出,也会鼓励投资者将他们的资金拿出来投资。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11票赞成、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推出新举措的决定。
此举标志着将于2014年卸任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对权力的果断运用,但这种无限量举措也可能为其继任者带来艰难挑战。
美联储还将"超低"利率指引从2014年年底延长到2015年年中,并暗示可能忍受稍高水平的通胀:"为支持经济朝着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的目标持续前进,委员会预计,在经济复苏增强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仍是合适的。"
美元在美联储发布声明后走势震荡,先是扭转了对欧元的跌势,但随后回吐大部分涨幅,收盘对一篮子货币持平。金价飙升2%,至每盎司1768美元。
QE3的破坏力更大
美联储想要多少钞票都可以印出来,但它无法决定这些钞票流向哪里。
美国前两轮QE措施催生了大宗商品泡沫,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给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在截至2010年3月、长达16个月的第一轮QE中,美国商品研究局(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36%,而食品价格上涨20%,石油价格飙升59%。在截至去年6月的历时8个月的第二轮QE中,CRB指数涨10%,食品价格涨15%,而油价又涨了30%。
一般来说,银根宽松确实会推高股票价格,但不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然而,自美联储在2007年末开始大力放松货币政策以来,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了新的金融产品(比如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场,使投资者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交易大宗商品。现在,股市和大宗商品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价格涨跌步调一致。
这种联系使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努力变得徒劳,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抵消放松信贷的刺激效果。当油价达到120美元/桶时,消费者在能源上的支出会占到全球总收入的6%,他们便开始削减在其他商品上的支出。2008年中、2010年中和2011年中,油价都曾突破120美元/桶,每一次全球经济都失去了增长势头。事实上,油价上涨像利率通常所起的作用那样,抑制了居民消费,即便美联储在努力鼓励消费。按照估算,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使美国GDP降低0.3%,而通胀率会上升0.3%。美联储极力想避免通缩,并把通胀率保持在2%,但如果是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来实现该目标,那称得上是代价高昂的胜利。
更糟糕的是,美联储的做法在加剧不平等。它本希望量化宽松会提振股价,让消费者因感觉更富有而增加消费。但股价上涨的收益主要流向了收入最高的10%家庭,因为他们的持股量占到整体股市的75%。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穷人构成最沉重的打击:收入最低的20%家庭,在汽油和食品上的支出分别占到家庭收入的8%和30%,而收入最高的20%家庭,汽油和食品支出的占比仅分别为2%和5%。放松货币措施和不平等之间的这种联系,是股价与油价之间新形成的流动性联系的副产品。
由于美联储在几周之前开始暗示可能推出QE3,石油和食品价格又开始上涨。美联储官员过去常常以发展中国家需求旺盛为由来解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供求状况已无法用来解释石油和食品价格上涨。而宽松银根推动的交易则能解释这种上涨:黄金、铜和煤炭等交易活跃的大宗商品,目前价格比边际生产成本高出20%至65%。钢材和铁矿石等交易较不活跃的大宗商品,价格却正在下跌。
美联储正试图逆历史趋势而动。据IMF估计,每次重大金融危机之后的7年里,产出通常会较趋势水平下降10%,而迄今为止,美国经济正遵循着这样的轨迹。美联储希望经济更快地复苏,但迄今为止却只造成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局面,伤及了美国以及主要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支出中,食品与能源支出占的比例更大。
在美联储带头之后,中国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大张旗鼓地放松货币政策,酿成了房地产泡沫。过去5年,中国的银行信贷与GDP比例上升了65%,增幅高于任何其他信贷狂潮,比如美国在2007年和日本在1990年的增幅。目前,中国政府因为担心会再推高通胀,不愿推出更多重大刺激措施。
日本政府连续两个月下调经济形势评估
日本经济财政担当相古川元久14日向相关阁僚会议提交了9月份月度经济报告。报告对整体经济形势的评估为"回暖趋势出现停滞迹象",连续两个月作出下调。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大背景下,企业生产走弱,而之前保持坚挺的个人消费也有见顶迹象。上月的评估为"近期局部出现疲软迹象,但仍持续温和复苏。"
关于未来的经济走势,报告认为"预计短期内疲软态势难以改变",对东日本大地震后由重建需求支撑起来的经济可能下行的风险提出警告。
基于汽车产销量下滑等现状,报告对个人消费和生产这两个主要项目下调了评估,分别是"虽然基本保持不变,但短期内呈现疲软迹象"和"呈现疲软迹象"。
此外,对企业资本支出(设备投资)的评估中则加入了"局部呈现疲软迹象"的表述,为近10个月来首次下调。企业收益也时隔1年再次下调评估,为"呈现见顶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