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说 明
广 告
免费下载
联络我们

0611 新闻档案
01 02 03 04~05 06 07 08 09

0511 新闻档案
01 02 03 04 05 06 07~08 09 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

强烈推荐

The Rose_by乱

我的祖国_by菱角

图片新闻

世界橄榄球节马来西亚节 

Learn - Japanese

Level1_p36_mp3

Text

Level2_p36_mp3

Text

Level3_p36_mp3

Text

190207a_news_mp3

Text

多马福音汉语版

Gospel_of_T.pdf

荐读

日本借助中国才能复苏

基辛格出新书记者采访方励之

中国无力挽救全球增长放缓

中国紧缩政策将持续

 

 

 

 

 

 

 

 

 

 

 

 

 

 

 

 

 

 

 

 

 

 

 

 

 

 

 

 

 

 

 

 

 

 

 

 

 

 

 

 

 

 

 

 

 

 

 

时事经纬

09-06-11

中国无力挽救全球增长放缓

2008年全球增长急剧放缓时,中国大规模货币刺激措施成了救援计划的一部分。不过,随著目前全球各地的复苏势头都有所减弱,投资者不该期待辉煌能够再现。刺激措施带来的通货膨胀代价仍意味著中国行动的能力受到制约。

预计未来几个月通货膨胀将继续攀升。尽管政策并非紧缩,却比九个月前收紧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从2009年底的近30%降至4月份的15.3%。在信贷受限的情况下,自2010年10月以来已经加息四次,有55%的借款人支付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更加紧缩的政策立场开始遏制增长。

与此同时,需求的主要推动力开始哑火。在房地产业,2011年前四个月,住宅施工面积仍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2.3%,不过销售增幅大幅下滑。随著开发商项目完工、面临紧缩的信贷和疲弱的需求,私人投资的下滑看来是不可避免的。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将弥补部分、却非全部的低迷。

内需一直是仅次于投资的增长的第二大推手,但中国的内需形势却不容乐观。4月份零售额实际同比增幅从去年底的14.5%降至11.8%。政府减税刺激措施结束后,汽车销售剧减,进而引发大幅减产,4月份汽车产量同比下降1.6%。

今年出口增长势头一直很强劲,但比较基数却是2010年初较低的水平。由于美国复苏局面不稳,从5月份开始与去年同期的比较更能考验增长的势头,出口增长前景开始恶化。这已经可以从制造商生产出口产品所用的进口部件增长放缓中体现出来。

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对这种增长不断放缓迹象的应对措施是停止踩刹车。2010年6月,工业增长仅有小幅的下滑,就引发了一场没有公开的政策逆转,任由银行贷款限制被悄悄打破。新增贷款在去年下半年少有地出现激增。

这次,通货膨胀这个拦路虎缩减了政策逆转的余地。如果目前的中度放缓变成严重放缓,则无法排除贷款限制放宽或不再打击楼市投机的可能。不过,在今年通货膨胀将处于约5%的水平、实际利率仍处于负利率区间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反应难度加大。市场仍预计会再加息一次,甚至可能加息两次。

后果将是一个增长放缓、通胀上升的漫长酷夏。增长放缓和通胀上升都不该是灾难性的。继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实现10.3%后,今年GDP增幅预计约为9.3%,这一点儿也不寒酸。不过,目前美国复苏不稳,欧洲面临债务危机,日本在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后艰难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会提供投资者希望听到的好消息。

中国紧缩政策将持续

进入年中,中国经济再度进入“慢速增长区”。工业增加值减速、工业库存上升、发达经济体面临下行风险,都引发了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已经“超调”的担忧,并有很多市场人士建议央行减缓目前的紧缩步伐。

笔者认为,尽管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通胀以及通胀预期继续恶化,表明需求仍然较为旺盛,也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上升轨道中。在经济上升以及价格水平上涨的双重上升周期中,央行仍应保持货币紧缩政策倾向。

目前存在的经济下行因素主要来自于对于工业增加值减速的担忧,在采购者经理指数(PMI)出现持续疲软后,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存在“减速”的风险,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似乎也出现了一定的减速迹象,4月的工业增加值与上月相比,下滑幅度较大,超过了1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工业的减速也引发了政策是否过紧的争论。事实上,单方面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解释经济的全局。工业数据之外,出口数据和投资数据却在4月份出现了明显的上行,这事实上与工业数据疲软出现了“背离”的现象。我们知道,计算GDP有两种主流方法,一种是生产法,工业增加值是其中重要的数据之一,另一种是消费法,出口以及投资则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以生产法来计算,似乎不如消费法计算得出的GDP增长强劲。那么,我们应该去相信哪一组数据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生产法和消费法之间的差额,事实上是存货的调整,原理很简单,一个经济体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品,但消费者不一定能够完全消费,这就造成了存货的积压,在另一种情形下,当期生产的产品不足以消费者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存活的减少。在不断的“去库存”和“补库存”的过程中,经济体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周期。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也应如此,生产虽然有所减速,但消费却很旺盛,理应出现存货下降的情况。

观察企业的库存,却出现了上升迹象,似乎不能证明我们上述的判断。事实上,存货增加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证据,因为库存上升,生产商的生产热情也将被压制。然而,对企业的库存水平却应该理性和客观看待,从目前的库存水平来看,中国企业持有的库存出现了一定的上升,但却没有超过正常的水准。从很大程度上说,目前的库存上升是一种“后危机”时期的存货水平正常化的过程。在库存逐步回归常态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的放缓,这是因为企业大规模地“补库存”周期也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存货增加是一种正面的现象,而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经济放缓的信号。

同时需要考虑的,是从4月份开始蔓延全国的“电荒”,用电量占据主导的重工业在其中受到了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也导致了工业增速的放缓。能源瓶颈在这个当口与存货调整共振,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对经济基本面的解读。但“电荒”的出现,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基本需求依然强劲,如果电力供应正常,相信工业增速仍应该在14%左右的常规区间。

对于工业数据相关数据的总体研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下行风险。而外部经济的下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过度解读。近期,美国数据出现了一定的放缓趋势,这引发了对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但从发达经济体的整体表现来看,欧洲经济在德国和法国的推动下,尽管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但整体表现较为稳健,日本也将开始大规模灾后重建,而美国尽管各项数据表现不佳,但下滑仍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私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下滑趋势,总体来看,美欧仍将在2011年保持3.1-3.3% 和 2-2.5%左右的经济增速,而日本经济也将在今年增长1%左右。发达经济体仍然保持较为正常的经济增长,因此,市场对“二次探底”显得有些过虑了。

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来说,如果经济不存在明显的减速风险,那么政策的重心仍然应该放在通胀上,从未来几个月的通胀预测来看,由于基数效应以及食品涨价等因素,中国的通胀率将很可能超过6%,这也将导致通胀预期的进一步恶化。治理通胀仍然是中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挑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的紧缩政策不会也不应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