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经纬
15-01-12
美联储未能预见金融海啸
2006年5月,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在上任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听到一位地区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就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提出警告。但贝南克却认为,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出现降温是一件"健康的事情"。
贝南克说,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情况充其量也就是住房市场的有序衰退。
贝南克的上述讲话包含在周四公布的美联储2006年闭门会议纪要中。这份会议纪要长达1, 197页,该纪要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信息,即美联储高级官员是如何未能预见一场即将袭击美国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风暴。
少数美联储官员曾对酝酿中的麻烦提出过警告,但会议纪要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官员们预计住房市场就算出现放缓也是可控的,几乎不会对金融体系或整体经济造成伤害。贝南克当时预计,2006年结束时美国经济将出现"软着陆",而不是引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
贝南克曾经承认,危机爆发前,美联储没有尽到银行业监管机构的责任。他也誓言要做得更好,因为推动金融监管重大改革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Law)授予了美联储更多监督权力。美联储一位发言人周四提到了贝南克此前在这一问题上的讲话。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费希尔(Richard Fisher)周四表示,2007年一出现经济动荡,美联储就以最有效的方式对危机做出了回应。这一点已经被证实。当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存在行动不及时的现象还值得商榷。
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曾赞美当时即将离任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格林斯潘于2006年1月最后一次出席美联储会议。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行长、现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曾调皮地对格林斯潘的"遗产"做出预测:我认为,将来我们更有可能得出结论,即你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优秀。
但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令格林斯潘的声誉受损。
一些共和党议员、总统候选人和其他批评者不断抨击美联储。这些人说,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格林斯潘任内)帮助吹大了导致危机的信贷泡沫。贝南克说,虽然监管不力导致了这场危机,但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却并非罪魁祸首。周二,有望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罗恩•保罗(Ron Paul)的支持者在庆祝其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过后位列第二的成绩时高喊:终结美联储!保罗对美联储持批判态度。
会议纪要可能会引来批评。撰写过直至1986年的美联储历史的经济学家梅尔策(Allan Meltzer)说,这份会议纪要读起来像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记录。他说,第一,美联储过于重视短期预测;第二,从未讨论其决定导致的中期后果;第三,根本没有讨论就完全忽视了他人提出的警告。
毫无疑问,贝南克和他在美联储的大多数同事担心2006年房地产市场的日趋疲弱,导致他们在那一年的8月暂停了此前两年上调利率的步伐。贝南克经常指出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S&P Case-Shiller住房价格指数,房价在2006年5月达到顶峰,自那以来下降了33%。当时,美联储内外几乎没有经济学家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下滑。
会议纪要显示出,美联储低估了房地产业的膨胀给金融服务业造成的压力,尤其是通过非传统抵押贷款证券造成的影响。美联储的工作人员在2006年6月给政策制定者的报告中说,我们迄今没有看到、预计未来也不会出现抵押贷款质量大范围恶化的情况。
会议纪要还显示出美联储官员错误地估计了房地产问题波及更大范围经济的潜力。
盖特纳在2006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说,在我看来,我们最近的金融市场数据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未来增长大幅放缓的可能性增大。
在随后的六个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开始崩溃,投资者开始剥离有风险的抵押贷款。美国财政部发言人科莱(Anthony Coley)周四说,甚至在2006年以前,财长盖特纳就在美联储率先倡导降低风险、增强金融系统的弹性。
周四,在会议纪要公布之后,一些分析人士表达了对美联储的支持。纽约券商Pierpont Securities的经济学家斯坦利(Stephen Stanley)说,美联储的观点在当时是分析师的普遍看法。
2006年之初,美联储提高了短期利率,这个进程是在格林斯潘(Greenspan)任职期间开始的,但这对于增加长期利率或是控制房地产市场膨胀收效甚微。
会议纪要显示,一些美联储官员认为市场了解房市放缓的风险。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Dallas Fed)行长费舍尔(Richard Fisher)在2006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说,正如一位CEO告诉我的那样,唯一比房市状况得到更多分析的话题只剩下布拉德皮特家的小孩出生的消息了。
周四,费舍尔说他并非轻视房地产市场的威胁。同样是在那次会议上,他表示他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远远比华盛顿的美联储经济官员更为悲观。他也曾在之前的一个月指出,一个房地产商曾说那一次房地产行业的回调是他所见过最激烈也是最突然的一次。
2012俄罗斯
即将由最高实权者弗拉基米尔•普京领导的2012年俄罗斯的话题是"现代化"和"发展"。普京将通过3月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进入执政生涯的第13年。此次的身份是"归来的总统"。普京从2000年开始连任两届总统(每届任期4年),2008年将总统位置让给和自己有12年交情的同乡、后辈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后,至今为止一直作为"实权总理"统治俄罗斯。这是因为俄罗斯宪法第81条规定:"总统不能连任三届以上。"但普京在过去4年里担任总理,从而摆脱了3届连任的束缚。
普京已经公开了当选总统后的构想。核心就是通过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来发展。为此,他必须通过3月大选这个关口。在2011年12月4日举行的俄罗斯议会选举中,过去由普京领导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卷入选举舞弊争议,因此西方国家预测,普京获胜不易。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普京的支持率依然居高不下,而且也没有足以战胜普京的对手。
12月10日,4万多名群众聚集莫斯科谴责选举舞弊。但是,被评为最公正民调机构的勒瓦达中心12月16日至20日实施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36%的人对"如果周日举行大选会投票给谁"的问题中选择"普京"。这个结果反而比11月实施的调查结果(31%)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其余4名在野党候选人的支持率总和仅为17%。普通国民认为,执政阵营的腐败虽然令人厌恶,但能领导俄罗斯的领导人只有普京。
普京当选总统以后,可以执政到2024年。因为总统任期从4年延长到了6年。普京当选后是否会谋求连任尚不确定,但他已经为实现自己的蓝图准备好了充分的时间基础。
俄罗斯不满中国对北韩加强影响力
普京即将重新掌权之际,俄罗斯和韩半岛之间的关系设定问题受到关注。普京2012年再次上台后,北韩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领导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韩国也将更换领导人。可以说,这是充满变化的一年。克里姆林宫的一位有关人士表示:"加强同亚洲合作以推动俄罗斯经济现代化,普京正在准备将此作为3月大选的竞选承诺之一。"由此看来,普京很有可能全面加强亚洲外交,尤其是同金正日去世后的北韩之间的关系。
这种迹象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普京2000年7月就任总统后立刻访问平壤,成为第一位访问北韩的俄罗斯总统。后来还陆续于2001年、2002年同北韩国防委员长金正日举行了首脑会谈。据悉,金正日2011年8月访问俄罗斯并与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首脑会谈,也是普京在幕后斡旋。普京在金正日访俄三个月前的5月,将自己的亲信、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局长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前总理)派往北韩,为恢复同金正日等北韩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为缓解北韩的粮食困境,俄罗斯还于2011年向北韩支援了5万吨粮食。
特别是,俄罗斯对中国加强对北影响力非常不满。普京认为,为了牵制中国,也为了在对西方国家的外交中用作杠杆,俄罗斯都需要接近北韩。俄罗斯最近表示愿意承担经过北韩的700公里输气管道30亿美元的铺设费用,这样在南北俄天然气管道连接项目上表现出的积极态度,是超越经济层面的外交战略。将北韩劳动力引进到远东地区的措施也是如此。俄罗斯外交部相关人士表示:"虽然普京不太了解金正日的接班人金正恩,但他已从2011年开始在北韩问题上花费心思,今后接近北韩的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
普京的蓝图是"通过反腐战实现现代化"。普京在去年12月21日登记为大选候选人后表示"将在今后两个月内根除腐败,10年内将俄罗斯打造成世界上最适合创业的国家",并承诺很快将公布具体蓝图。首先他决定解雇国有企业中牵涉腐败的干部。从2011年的各国清廉指数来看,俄罗斯在183个国家中列第143位,处于下游。普京此举和"2020普京计划"一脉相承,该计划目标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提升到3万美元,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梦想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俄罗斯201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很有可能成为普京蓝图的支柱。为吸引世贸组织成员国的投资,俄罗斯正在考虑根除腐败、下调企业所得税等措施,并公开宣布改变能源依赖型经济结构。截至2011年,石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等能源在俄罗斯出口中占66%,在GDP中占16%。普京的战略是降低过高的能源依赖度,大力投资制造业并吸引外资,实现经济现代化。
普京蓝图中的另一个关注点是推进苏联重新融合。他的构想是将1991年苏联解体后形成的15个国家以经济联盟的方式重新联合起来,建立"欧亚联盟"。有人将其称为苏联的新版本"苏联2.0"。普京最近在《消息报》发表文章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取消关税壁垒,成为保障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单一经济共同体。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日后也将参与其中,使其扩大为欧亚联盟。"
警惕民主主义后退
普京的这一构想证明苏联解体后一度风雨飘摇的俄罗斯正重新崛起。普京整顿了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混乱局面,使俄罗斯蜕变为经济规模达1.8945亿美元的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和年均增长率达7%的高增长国家。他想以由此产生的信心为基础,成为区域盟主。
普京重新执政后的2012年9月,将在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普京将借此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广泛宣传自己和强国俄罗斯的回归和复苏。他会强调将此前倾向于欧洲和美国的外交政策扩大到亚太地区,展示真正的全球强国地位。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从国内政治方面看,民主主义和人权价值可能后退。很多人预测,普京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舞弊选举谴责示威中反映出来的民意推行政治改革。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由于普京第三次当选总统后权力进一步加强,受不到任何牵制,所以可能会出现独裁和践踏人权局面。总之,普京2012年重新执政后推行的国内外政策对韩国来说,机会大于挑战。韩国对俄外交再次被搬上试验台。
|